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明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總書記關于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科技創新的思想理論,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特征,是指引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戰略綱領和行動指南。
處于轉場過程中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 新華社發
南海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工程現場 新華社發
觀眾在2017中國(青島)國際海洋科技展覽會上參觀珠海一家科技公司研發的海上搜救無人艇模型 新華社發
智能機器人在“2017世界智能制造大會”展示區進行舞蹈表演 新華社發
北京南站拍攝的G13次“復興號”列車 新華社發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科技興則國家興,科技強則民族強。綜觀歷史發展,世界上的現代化國家無一不是創新強國、科技強國。近代以來,一些歐美國家抓住了蒸汽機革命、電氣革命和信息技術革命等重大戰略機遇期,一躍成為區域大國和世界強國。當今世界正進入一個新的大規模結構調整期和新舊增長動能轉換期,上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提供的動能逐步消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新動能蓄勢待發,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是全球競爭的大勢所趨。只有真正用好科學技術這個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和有力杠桿,才能走出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路徑。只有堅定不移貫徹創新發展理念,才能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只有堅持科技興軍,才能破解現代戰爭制勝機理,成為未來戰爭新規則的制定者、新范式的引領者、新領域的主導者,制勝未來而不是尾隨未來,打敗敵人而不是被敵人打敗。
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在一些領域已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某些領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領跑者”轉變。但是,我國現有的國家創新體系是在后發國家追趕發達國家過程中建立的,是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完善的,難以滿足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要求,因此必須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超前謀劃和系統布局世界領先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發展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創新能力建設,構建引領世界創新發展的國家創新體系,特別是引領世界科技發展的國家科研體系。必須聚焦空天海洋、能源資源、信息安全、交通運輸等國家戰略重點領域,有效支撐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制造強國建設,有效保障國家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大致形成以官、產、學及研究機構四角相倚的國家創新體系,未來需要在創新主體構成、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創新資源匯聚、創新環境營造、外界互動等方面持續用力,形成從思想到戰略再到行動的完整體系。
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人類發展的歷史表明,重大原始科技創新對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大促進作用。習近平同志指出,“面向未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因此,我們必須準確預判科技創新方向,超前規劃布局,加大投入力度,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加快趕超甚至引領步伐,牢牢掌握科技創新的制高點和主動權。要著力增強原始創新,注重基礎研究的源頭創新作用,健全基礎研究的支撐體系,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扎根中國創新發展的戰略需求,瞄準原創理論和原創發現,力爭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實現從跟蹤到引領的轉變。要找準創新的突破口,統籌推進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化等工作,努力在形成科技實力的同時,使我們的產業競爭力、經濟發展的綜合實力都有更大的提高。加快部署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建設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突出學科交叉和協同創新的國家實驗室,夯實自主創新的物質技術基礎,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堅持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協調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體制改革啃了不少硬骨頭,科技體制的主體框架基本確立,但是我國創新體系仍存在諸多深層次的體制機制障礙,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的機制仍不健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發揮不夠,科研經費投入使用效益還不高,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的開放共享度還遠遠不夠,科技成果轉化渠道還不暢通。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要堅持科技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導向,統籌推進科技、經濟和政府治理三方面體制機制改革,最大限度釋放創新活力。要堅持把提升創新治理能力作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創新主體、創新能力和創新機制等方面整合資源,優化配置,提高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必須精心設計和大力推進改革,清除各種有形無形的柵欄,打破各種院內院外的圍墻,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要破除一切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提升勞動、信息、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效率和效益,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
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人是創新的主體,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也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要實現科技創新,建成創新型國家,就必須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經過幾代人努力,我國人才隊伍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人才隊伍大而不強,領軍人才、拔尖人才稀缺,人才創新創造活力不足,特別是在重大科研項目、重大工程、重點學科等領域領軍人才嚴重不足的現象突出,人才結構性不足的突出矛盾已經成為制約創新驅動發展的“瓶頸”。要解決人才結構性不足的矛盾,必須改革和完善人才發展機制,建立更為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完善人才評價機制、打通人才選拔、流動、使用中的體制機制障礙,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要增強創新意識,倡導敢為人先、勇于冒尖,敢于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敢于搶占國內國際創新制高點。要弘揚創新文化,尊重創新、崇尚創新,完善有利于釋放創新潛力、激發創新活力的制度機制,發掘、培養、集聚一大批高素質創新型人才。要把人民群眾的創新積極性充分激發出來、調動起來,使創新成為全社會的一種價值導向、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營造勇于創新、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創新氛圍,激勵大家爭當創新的推動者和實踐者,使謀劃創新、推動創新、落實創新成為自覺行動。
(作者:曾華鋒國防科技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教授)
《光明日報》(2017年12月13日 05版)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