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張國棟認為,要有效根治“卡還在,店沒了”等亂象,還需釜底抽薪,進一步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然。一是設立預付式消費資質門檻,二是對預付式消費資金實行監管,三是提醒消費者要提高警惕,謹慎“預付”。
辦理了消費卡,美容院、健身房、游泳館、培訓學校等卻突然關門,甚至以寥寥幾字的一紙公告來打發消費者……近年來,這類預付式消費陷阱頻現,成為消費者投訴熱點。面對“卡還在,店沒了”的狀況,消費者往往投訴無門、維權艱難。近日,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將預付式消費領域失信企業信息公開推送至征信機構,引起社會廣泛關注。(11月17日《經濟參考報》)
相比既往一些地方面對“卡還在,店沒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結果,深圳此舉應該說是動了真格,有利于約束和懲戒其失信行為,進而形成“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全方位信用監督機制。但由此能否遏制由來已久的預付式消費陷阱,根治“卡還在,店沒了”狀況,恐怕還是個問號。
不難發現,預付式消費雖然已逐漸成為服務行業的主流消費模式,但也堪稱是“空手套白狼”, 其中,“卡還在,店沒了”是表象,借消費者的預付費,行融資甚至詐騙之實等也不在少數。而在疏于監管的市場,就很容易出現人走樓空、卷錢跑路的商業案件。
筆者以為,以互信為基礎的商業模式,最大的隱患就是商家失信。在當今人口流動頻繁的社會體系中,僅靠道德號召、輿論譴責難以發揮根本作用。我國預付式消費模式已經出現了近20年,至今依舊亂象叢生就能說明問題。因此要有效根治“卡還在,店沒了”等亂象,還需釜底抽薪。這當然不是說一律叫停預付式消費,而是要進一步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然。
一是設立預付式消費資質門檻。凡擬推行預付式消費的,一律要到工商、公安等部門備案登記,得到允許,方能取得預付式消費資格。同時明確,只有取得預付式消費資質的經營者才能推行預付式消費服務,否則,一律視同非法行為,對經營商及相關負責人給予嚴厲懲罰。
二是對預付式消費資金實行監管。對于健身房、理發店、培訓學校等打算推行預付式消費的商家,必須委托銀行對消費者預交的消費資金進行有效監督。原則上,要在正規銀行建立預付式消費資金專賬,經營商只能根據實際消費情況下賬,其余的預付款不能擅自動用,以防止經營商卷款跑路。
三是提醒消費者要提高警惕,謹慎“預付”,做到既不能輕信商家的一面之詞,更不能被商家所謂的“方便”“打折”“優惠”之類給“忽悠”了,而是要根據自身實際消費需求,并綜合考量商家的信用和可靠程度,權衡利弊,三思而行。把這三點做好了,那些不法商家也就沒招了。(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張國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不能讓預付卡“卡”住消費者
預付卡消費監管不能再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