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兩則消息引發我的關注:一則是國家統計局公布9月份70個大中城市房價變動情況顯示,熱點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繼續全部下降或持平,同比漲幅全部回落。調控政策帶來一二線城市房價拐點首次全面出現。而我國房地產領域租售并舉、共有產權、限售等房地產長效機制已經逐漸落地,更清晰的長效機制在加快制定(10月26日《經濟參考報》)。
另一則是:據多家媒體報道,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將于2017年10月30日至11月30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商品房銷售價格行為聯合檢查。此次聯合檢查將重點查處“強制提供商品或服務并捆綁收費”“通過虛假價格承諾、虛假價格促銷等手段誘騙消費者進行交易”“捂盤惜售、炒賣房號、操縱市場價格”等違規行為。
多年房地產調控“屢漲屢調屢調屢漲”的尷尬現實昭示我們,短期調控手段也好,長效制度機制亦罷,都離不開維護市場正常秩序,規范企業經營行為的制度環境保障。換言之,只有房地產市場運行秩序正常、經營者經營行為依法規范,長效機制才具備落地發力的前提。
一個不爭事實是,長期以來,與波濤洶涌的“豐滿”房價相比,房地產市場秩序和經營者經營行為規范卻十分“骨感”。單舉違規收費說事,買房過程中打著各種名頭向購房者或意向購房者收取的亂七八糟費用,在調控加碼過程中非但未有收斂,反而愈演愈烈。大抵購房者在房產交易中都遭遇過,被開發商、中介、代理公司收取過定金、保證金、誠意金、認籌金、茶水費、電商費、團購費、居間服務費、信息咨詢費等五花八門的費用,以及被捆綁車位變相加價等巧取豪奪。比如某個樓盤,2016年10月銷售一期,當時每平米均價2萬元,至2017年10月,開發商宣布仍然2萬元銷售二期。乍看起來房價沒漲,但人家開發商說了,第二期房子帶裝修,需要在購房時單獨支付裝修費每平米7000元。而事實上,裝修成本只有每平米3000元,多出的4000元便是隱性房價上漲。還有開發商捆綁銷售車位,每位要你幾十萬,抑或赤裸裸地通過中間人,向你索要每房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茶水費……諸如此類,實質都是巧立名目變相漲價。為因對整治上述亂象,一些地方不得不推出“一價清”政策,意在禁止開發商房價外亂收費。有業內人士透露,為何媒體上總說房價“穩定”“沒漲”“下降”,買房人卻感到房價只升不降,原因很簡單:開發商通過各種名頭收費,將價格分解了。可見,違規收費不僅讓購房者不堪重負,而且可能傳導失真房價信息誤導調控決策。
毋庸諱言,大凡一個地方樓市秩序混亂,開發商經營行為失范,必然對應這個地方相關監督部門監管缺位乏力。住建部住房政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顧云昌告訴記者,此次檢查是房地產調控中長效機制的一部分,此前實施“因城施策”的樓市調控后,房價漲勢有所放緩,市場冷卻下來。必須要有相應的監督和檢查,而非“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監督檢查永遠“在路上”。作如是觀,這次兩部委聯手“亮劍”,相當于是對一些地方監管缺位的“補位”。
兩部委開展商品房銷售價格行為聯合檢查,是在“房住不炒”精神指導下出臺的,是十九大閉幕后的第一個住房監管政策,顯示了監管部門對于當前房地產市場加強管控的積極導向和明確信號。“亡羊補牢,猶未為晚”,我注意到住建部明確表示,將嚴厲查處違法行為,并公開曝光典型案例,推進建立聯合懲戒機制。我期待看到,這一次放狠話不是光說不練的“狼來了”,而是一劍封喉的“斬立決”。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