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教授認為,十九大報告中“新矛盾”的提法,意味著未來我們將追求更加均衡、更加包容、更加普惠的經濟社會發展,而經濟領域改革將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十九大報告對于GDP增長速度的淡化,為未來宏觀政策的實施提供了相對比較寬松的話語環境。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習近平總書記長達三萬多字的報告振奮人心。“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等許多新的提法,都令人印象深刻。
如何認識社會主要矛盾?
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跟以往相比有很大的變化。筆者認為,這一提法的背后,是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高速發展之后,我們對中國目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的一個評價,或者是一個總結。
四十年來,中國經濟高歌猛進,取得許多很了不起的成績。我們GDP的增速過去四十年基本平均達到9%以上,中國從一個經濟相對比較落后的國家,轉變為現在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的水平。在此過程中,一些結構性的矛盾也凸顯出來,比如說區域發展不均衡、財富分配不均衡等。此外,我們的增長模式比較強調要素驅動、投資拉動,效益相對而言可能不是那么高,由此帶來對資源的過分依賴、對環境保護不夠等矛盾。
“新矛盾”的提法,也意味著未來我們將追求更加均衡、更加包容、更加普惠的經濟社會發展。
未來經濟增長要靠創新和企業家精神
報告中還提到“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對于這一目標,筆者非常有信心。現在中國人均GDP是8000美元左右,如果未來十五年保持一個中等的增長速度,比如說GDP增速保持在5%—6%,到2035年我們人均GDP應該能達到將近2萬美元。從數據上看,這應該說就是一個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除了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在增長方式上也需要做調整,從簡單的要素驅動、投資拉動轉換成效率和創新驅動,到2035年這些目標應該是可以實現的,那個時候就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十九大報告關于未來驅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也有一些提法。考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主要矛盾,筆者認為,未來中國經濟最大的驅動力還是來自于創新和企業家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里也特別提到了創新,提到研發和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前段時間中央也特別發文強調企業家精神的保護和捍衛。從途徑上來講,未來驅動力將發生變化,不再單純依靠要素和資本的投入,而更多轉向內生創造力的投入,依靠企業家精神,將研發、創新協調起來。
經濟領域改革將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十九大報告對經濟領域改革也做了明確指示。筆者對兩大方面的內容十分關注。一方面是金融。金融的本質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現在整個金融體系的規模很大,但是金融系統的結構、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包括金融服務的效率本身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未來一段時間,通過對金融體系的重新梳理,加強防范金融系統性風險,通過新的金融業態的誕生和規模逐漸擴大,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等,整個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會更加有力度。
另一方面,我們要保持可持續的、包容性增長,這需要制度建設的支持。有兩個環節比較重要。其一,對于地方政府參與經濟生活過程中的角色界定,需要更加清晰。其二,對于產權的保護,需要更加明確。
中國經濟要取得高質量增長,還有一點也十分關鍵,也即中國經濟發展的微觀基礎需要發生變化,需要有更多對資源有效率地使用、能夠創造高價值、并且有優良商業模式的企業出現,而這就要依靠創新和企業家精神。這些企業的出現會為未來十五年、甚至三十年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微觀基礎。
從目前的一些經濟數據,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微觀基礎的向好態勢。根據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今年以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增長還是非常明顯的。這些變化的背后是中國經濟整體的質量提升,當然也與整個外部環境的改善都有關聯。按這些指標來做評價,可以看到,我們企業的投資回報收益率在慢慢提升,這是件好事。
淡化GDP增長速度為政策調控留足空間
觀察中國經濟,一個繞不開的問題是“去杠桿”。那么該如何平衡中國經濟增長和去杠桿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筆者特別注意到十九大報告對于GDP增長速度的淡化。報告強調“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為未來宏觀政策的實施提供了一個相對比較寬松的話語環境。我們可以預期,未來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可能會發生一些變化,而且變化會是好的,有利的。
目前中國經濟“去杠桿”仍在進程之中。針對中國的杠桿應該做一個結構性的分析,筆者的觀察是,其實家庭的杠桿非常低,比較高的是企業杠桿。但是企業杠桿里面很大一部分是以地方政府的投融資平臺的形式體現出來的。目前來看,“去杠桿”在企業層面應該說是比較成功的,但是對地方政府的融資行為的規范和約束,在未來一段時間還需要進一步的明確和加大力度。這樣形成合力,才能徹底把杠桿降下來。
筆者對今年經濟增長目標的完成比較有信心,前三季度數據本身說明,中國經濟形勢最嚴峻的時候已經過去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結構性的矛盾還依然存在,或者說有些地方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比如說投資領域,筆者注意到民間資本投資增長速度還是比國有部門的投資增速要慢一些,如何通過對企業家精神的倡導,能夠讓民間資本投資速度加快,可能是在未來一段時間需要付出努力的地方。
中國經濟還有一個比較有利的表現在于消費。消費這一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慢慢提升,這是經濟轉型很重要的一個標志。這樣的趨勢如果能夠延續,對于今年第四季度、乃至未來一兩年中國經濟增長整體態勢,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作者簡介:劉俏,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金融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13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獎,2014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7年擔任中國證監會第十七屆發審委委員。)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經濟增長模式進入消費驅動型“新時期”
如何認識我國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