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歷史新階段,但我們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永遠不變,以人民利益為一切工作出發點的初衷永遠不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黨的奮斗目標。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再次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
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獲得了長足進步。尤其是過去5年,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也有明顯提高。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衡量人民群眾富足程度的最新恩格爾系數。2016年我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0.1%,比2012年下降2.9個百分點,已接近聯合國劃分的富足標準。5年來,這一表征食物支出占消費支出比重的指標穩步降低,與富足的標準只差了0.1個百分點,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發展實踐表明,我國經濟增長雖然從高速轉為中高速,但民生改善的幅度不斷加大:新增就業連續5年超1000萬,企業職工養老金在連續7年增加的基礎上又連增5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續跑贏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這些數字證明,我國民生改善成績巨大。但也應看到,有關教育、住房、醫療、養老等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還很多,原來的矛盾緩解,又有新的矛盾出現,民生改善的步伐與群眾的愿望相比,還有所差距。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的顯著改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習近平同志曾指出,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對生活條件有了新要求,主要反映在消費升級轉型的大趨勢上。近年來,超過投資,消費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2013年至2016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55%,今年上半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3.4%。與此同時,在商業環境改善、零售業創新的大環境下,受居民收入快速提升、城市化進程加快等因素影響,消費者需求更加多樣化,對消費價值的追求也進一步提升。這促使消費市場朝著個性化、定制化、中高端方向升級,相關消費品的品質也不斷提高。
二是對生活環境有了新要求,主要體現在人民需要有更優美的環境。隨著前些年空氣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問題日漸凸顯,人們對于改善生態環境的需求也愈發強烈。目前,我國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然處于高位,一些地方環境承載能力超過或接近上限。78.4%的城市空氣質量未達標,部分地區冬季空氣重污染頻發高發。生態環境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人們既希望安居、樂業、增收,也希望天藍、地綠、水凈。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
三是對生活保障有了新要求,主要體現在人民需要更好的社會公共服務。公平可持續的教育、社保、醫療等制度,是一個國家社會穩定的重要支柱,可以為百姓增添安全感,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催化劑”。而通過持續完善相關機制體制,能夠幫助企業和群眾對沖經營和生活中的風險、增強安全感,激發社會創造創業動力,有利于增加就業、促進經濟結構優化、推進社會治理創新,可謂一舉多得。
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全黨必須牢記,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單列一章節,濃墨重彩寫了2000多字。這充分反映了黨中央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視。這一部分報告的內容非常詳實,提出了今后在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脫貧攻堅、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等多個方面的目標、方針和政策。
要滿足人民對生活環境的新要求,必須要把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號召的那樣,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我們要始終堅持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帶領全國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