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連串“偶然”結合而成的。那么,我們如何掌握背后的“必然”,從而增加“選擇決定”的確定性呢?
-------------------------------------------------
“此后20年,即使大家每年只做一次有兩種不同結果的重要選擇,20年的累積,最終也將帶來超過一百萬種可能性 (注:2的20次方為1048576)。”近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致2017屆光華管理學院畢業生的演講走紅網絡:“20年后的你,其實只是這超過一百萬種可能性中的一種;20年后的你,是一百萬分之一的偶然。然而,這偶然的背后卻有必然——你的選擇決定你未來的模樣。”
怎樣成就我們這“一百萬分之一的人生”呢?劉俏院長給出了自己的三點建議:智慧決定我們這“一百萬分之一的人生”的高度;包容決定我們這“一百萬分之一的人生”的厚度;對自己真誠!這將決定我們這“一百萬分之一的人生”的強度。
每個人都無法知悉自己的人生會經歷什么。“一百萬分之一的人生”從概率學的角度生動地詮釋了人生的不確定性,我們無法預知未來,無法預知下一秒,但人生必須在不確定中作出選擇。
“偶然的背后卻有必然——你的選擇決定你未來的模樣。”其實每個人的成功或失敗,回頭看往往都充滿“偶然性”。例如,很多貪官一念之間的“偶然”行為,導致了“必然”的悲劇人生。可以說,人生就是一連串“偶然”結合而成的。那么,我們如何掌握背后的“必然”,從而增加“選擇決定”的確定性呢?
不確定性的個體選擇是行為經濟學重要研究領域。不同于標準經濟學將人假設成“理性經濟人”,行為經濟學的將人假設成“有限理性經濟人”,認為人的決策存在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認知局限,因而,對同樣一件事情的選擇不會有“標準答案”,而是出現了各種“異象”,例如在利益面前會有各種各樣的選擇。
劉俏院長感嘆:“20年后的你,是“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還是把人生看成交易,忙于用生活去置換財富?……”,他給出了智慧、包容、真誠等答案,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會將自己的人生設定成“爾虞我詐”或“交易人生”的模式,每個人設定的結果一定都是美好的。其實,人從孕育到一出生的第一聲啼哭都是處于同一種“無知”狀態,為何卻出現各種“異象”呢?
“錨定”是行為經濟學解釋“異象”一個重要學說。“錨定”是人類極為常見的心理活動,人們在各類決策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傾向于將自己對未來的估計或已經采用過的估計聯系起來,而且非常容易受到他人或環境的影響。當人們對某件事件進行“好與壞”“所帶來的后果”進行估測時,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與壞”“對與錯”。一切都是相對的,關鍵在于你如何定位基點,這個定位基點就像“一只錨”,它定了,評價體系也就定了,“好與壞”“對與錯”就評定出來了。例如某些貪官就將貪腐是否被發現的這一后果“錨定”在“別人能拿,我也能拿”。而不是“該不該拿”這一價值判斷上。
“錨定”是很容易隨時間、境況不同而改變的。例如在金錢方面,創業之初的王健林最開始的“錨定”,必然不是“先定一個小目標,比如先賺一個億”。溝壑難填,說的就是人的欲望目標是不斷地移動的。嚴格意義上來說,沒有一個人是真正無欲無求的。
欲望是改變我們“錨定”的最根本原因,但并不是所有欲望必然導致不好的結果。所以,我們不必企圖以無欲無求來鎖定自己的“錨”,這是做不到的。其實,“錨定”改變并不可怕,關鍵在于“錨定”什么。比如向劉俏老師勉勵光華學子的“寬容”“真誠”等正確的價值觀改變,難道不是更好么?
如果我們將“錨定”目標定位于一些具體的利益得失,很容易迷失自我。“善”“勤”“儉”等正確的價值觀幾乎從來沒有改變,不確定的人生只有堅守價值錨定,才不會導致“人生的小船說翻就翻”。也唯有如此,才會在“一百萬分之一的人生”中“錨定”你的“未來的模樣”。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