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籃球、共享洗衣機……近年來,共享經濟在資本魔力的催化下,正在我國四處開花。共享概念儼然已經成為新一輪資本追逐的故事和盛宴。然而,盈利模式模糊、私人信息泄露、保證金安全隱患等痛點顯示,共享經濟在我國快速發展的同時,亦出現了“脫實向虛”的苗頭。
雖然共享經濟概念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存在,其實質發展卻在2006年以后,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主要國家長期經濟低迷,稀缺與過剩并存,受收入增速回落影響,家庭消費觀念出現較大轉變。在新一代信息科技發展和智能手機普及的推波助瀾下,全球共享經濟出現了快速增長。據市場機構估算,2015年全球共享經濟規模約達8000億美元。從主要發達經濟體看,共享經濟主要集中在汽車交通、住宿、二手交易市場等領域,在推動資源優化配置的同時,供求雙方也都實現了經濟意義上的紅利。
共享經濟將“擁有權”和“使用權”拆分,進而激活閑置資源,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引領社會創新,擴大社會就業,最終促進了實體經濟的發展。正因如此,它得到了我國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近年來,“發展分享經濟”的表述,屢屢出現在各級政府文件和報告之中。2012年以來,我國共享經濟出現了迅猛發展之勢。
不過,在肯定共享經濟發展積極意義的同時,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共享經濟在局部領域已經出現了脫實向虛的不良傾向。在資本的催化下,由科技公司主導的共享“租賃服務”,將共享經濟下的閑置產品屬性轉變為再造產品,這已經不再是資源的優化配置,而成為資本爭搶個人信息數據的戰場。所以也不難理解,在短短40天內,共享充電寶就獲得11筆融資,35家機構貢獻了12億元的資金。正因為如此,共享雨傘、共享籃球等沒有多少真實共享需求的共享概念,可以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盁X”的背后實際上是社會資源的浪費。
應該看到,當前市場上流行的一些共享概念,并非基于閑置資源的盤活。即使是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共享單車,也不是為了盤活閑置資源,而是通過創造新的供給方式,來滿足現有的需求痛點。雖然共享單車解決了普遍的最后一公里出行問題,但共享單車的隨意停放,既對城市道路交通秩序造成沖擊,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會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共享經濟多以保證金或會員費形式作為提供共享服務的前提,而面向非特定社會大眾廣泛吸收保證金和會員費,也具備了金融機構吸收儲戶資金的特點。如何保證這些資金的安全運營,仍存在監管的空白。
由此可見,資本與共享經濟的融合乃是一把雙刃劍。正如此前互聯網創新大潮下“燒錢”的結局一樣,只能是那些能夠堅持“背虛向實”,并成功地把各種數據植入共享模式機體,且能夠有效加以利用的企業,才能持續創造新的價值。而相當一部分共享經濟,因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往往淪為資本擊鼓傳花的游戲,一旦資本盛宴結束,剩下的恐怕將是一地雞毛。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發展共享經濟的最終歸宿,都應該是坐實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