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2017年已經是共享經濟元年。在共享單車后,共享充電寶、共享籃球等新興的共享經濟形式層出不窮,共享雨傘也在上海和深圳等城市亮相。遺憾的是,一家共享雨傘企業在上海投放了一批雨傘,被借出后居然無一歸還。談及共享雨傘項目受挫的原因,一些人稱是國民素質太低所致。對此,也有不同的質疑聲音:究竟是國民素質太低,還是共享經濟太貪婪?(6月6日央廣網)
以共享單車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如火如荼,一些企業也把自己的“共享事業”做得風生水起,一切似乎都在朝著無限美好與光明的前景發展。然而,共享雨傘的出現,卻遭遇了市場滑鐵盧,也讓企業、投資者以及公眾認識到了共享經濟的另一面。這家共享雨傘企業在上海市先期投放了100把共享雨傘,結果被借出以后全部丟失,無一歸還。而照這樣的架勢,對于偌大的上海市來說,別說100把,就是投上1000把,最后恐怕還是有去無回。
為什么共享單車已經逐漸走上正軌,而共享雨傘卻遭遇了市場滑鐵盧呢?很多人把原因歸結為國民素質太低,貪圖小便宜的心理在作祟。這無疑是一個很容易找到,同時又很容易被接受的理由。問題是,國民素質存在提高的空間,這幾乎是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由,如果把共享雨傘遭遇失敗的原因全部歸咎于此,似乎有些不公平。比如共享單車為什么能夠逐漸走上正軌,變得越來越好?畢竟國民素質之于共享單車和共享雨傘,都是“一視同仁”的。
真正的原因,在于共享雨傘在經營管理、商業模式上存在很大的漏洞。在共享單車領域,采取了GPS定位、智能鎖等技術手段來保障共享單車的安全和不被據為己有,在這個基礎之上,還有押金這樣的手段來保障單車安全。而在一些城市出現的共享汽車,因為價值較高,在保障共享汽車安全的技術手段上,更是升級換代,目前還沒有聽說有共享單車被市民據為己有的。
但是再看上海的共享雨傘項目,既沒有押金,也無需登錄,更沒有GPS定位或設備鎖這樣的安全措施,用戶通過簡單的掃碼拿到雨傘后不歸還也就不奇怪了。而且站在用戶的角度來看,一輛共享單車幾百近千元,一輛共享汽車幾萬十幾萬元,如果據為己有,風險顯然比較大,但是一把共享雨傘只有十幾塊、幾十塊錢,即便自己拿回家使用,估計也沒有人會來較真。正是這樣的心理,才導致很多人借傘不還。
所以要避免類似的情況出現,除了期待國民素質的提高之外,更主要的還是需要共享雨傘企業能夠完善經營模式、彌補管理漏洞,通過技術的手段來加強對共享雨傘的保護。比如可以借鑒共享單車的模式,在投放的雨傘上安裝智能鎖,可以實現定位和密碼開鎖等功能,用戶通過企業的APP租借雨傘并付費等等。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