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強調要高度重視防控金融風險,加大懲處違規違法行為工作力度。
近段時間,針對金融市場亂象,“一行三會”密集發文,監管力度不斷加大。銀監會主席郭樹清的一句“牛欄里關貓”直指監管制度缺失;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則明確表態將鐵腕治市,不怕“掉羽毛”;保監會發文表示要深入查找和深刻反思當前保險業及保險監管存在的問題,堅定不移強化監管。
很明顯,“一行三會”的“嚴厲監管”不是裝裝樣子,更不是 “心血來潮”,而是昭示著金融監管到了“下猛藥”、“動真格”的時候。非此,不足以剎住金融領域的各種亂象,更難以將金融業引向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正軌。因此,鐵腕治理金融業是黨和政府必須下的決心,也是不得不做出的歷史性抉擇。如何找準有效監管的切入點,對癥下藥,做到事半功倍,是需要認真考慮的。從目前看,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仍處在積極探索之中。
在筆者看來,嚴厲監管的切入點有三:第一,整合金融監管資源,建立監管協作平臺,加強監管信息溝通,形成監管合力。
金融亂象紛呈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分業監管存在弊端。不同監管部門囿于本位主義,“各吹各的調”,監管協調性差,形成了監管套利,為金融業違法違規現象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因此,必須形成金融監管改革共識,加快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使其能夠適應當前金融業發展的需要。在此基礎上,詳盡調研、多方聽取意見,制訂有力的監管規范,力爭監管先行。同時,還要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逆周期、大口徑宏觀審慎監管體系,并根據金融市場的產品創新和環境變化進行適應性調整。
第二,通過加大對典型違法違規案例的處罰和信息曝光力度,形成嚴厲打擊金融法違的態勢,增強金融監管震懾力。
前段時間,銀監會針對票據違規操作等市場亂象公布了25件行政處罰決定;最近,證監會對馮小樹開出4.99億元的天價罰單。這些案例讓人清楚地感受到了金融監管范圍的拓寬、力度的加大。即便如此,金融領域的許多違法亂紀行為仍在潛滋暗長,最近民生銀行的30億元理財“飛單案”就是被顧客舉報才東窗事發。這些都表明,金融系統的內控機制和風險識別防范能力依然較弱,僅僅依靠制定發布監管規章,可能很難將金融業的各種違規違法漏洞全部堵住。因此,當用重典治亂。一是提高違規違法成本,通過懲治已查處的涉案者,教育引導潛在的違規違法者;二是公平執法,去除一切“保護傘”,做到警鐘長鳴,增強監管威懾力;三是加強監管體系內部建設,讓金融機構管理人員及從業者不想違法亂紀、不敢違法亂紀,還金融業發展一片潔凈的天空和健康成長的環境。
第三,將金融經營行為引導到服務實體經濟上來,壓縮金融脫實向虛的空間。
目前金融業亂象滋生的根源還在于金融一味追求自身利益,資金過多體內循環,脫離了服務實體經濟的本位。要讓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關鍵是要形成引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一方面,建立有效的資金動靜態監測機制,堵塞資金脫實向虛的漏洞,并對違規者予以相應處罰,消除僥幸心理;另一方面,給資金以出路,“疏堵結合”,化解資金缺乏可靠投資載體的矛盾。目前,可按照央行、工信部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金融支持制造強國建設的指導意見》,鼓勵金融機構圍繞制造業新型產業鏈和創新鏈,積極改進授信評價機制,創新服務。比如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運用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方式,滿足創新型制造業企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資金需求,讓新型制造業成為金融可信賴的投資“圭地”,破解制造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局。(作者: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知名財經評論員莫開偉;湖南省農業發展銀行 唐森舟)
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未來應高度關注經濟下行和金融風險集聚
金融監管需避開三個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