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于共享單車的新聞太多了。準確點說,從共享單車露面開始,它的新聞就一直沒少過,可以說,共享單車一出場就站在了風口浪尖上,再也沒下來過。
都是些什么樣的新聞呢?總結一下的話,主要有這么幾類:一是“遇人不淑”,從亂停、拆鎖到掛樹上、扔河里,花式虐車無奇不有;二是運營問題,融資、降價、免費,再到“騎車有紅包”,營銷大戰引人注目;三是管理尷尬,亂停放怎么辦、資金池怎么管,各種問題考驗管理智慧;此外還有騎車受傷等法律問題等等。
說實話,這些新聞都在情理之中。新事物剛剛亮相,新問題必然層出不窮。半年來,共享單車煩惱不少,各界也好像都在“挑毛病”,但其實,共享單車真沒必要委屈,因為相比于“成長的煩惱”,讓人印象最深的,還是成長本身。
記得共享單車剛“出道”的時候,停車難最讓人頭大,但人們很快就發現,“停車位”出現在了大街小巷;不久前,騎車摔傷事故引發關注,企業隨后表態騎車過程中遇到意外可申請賠償;針對社會普遍關注的押金質疑,五家共享單車公司承諾,押金、余額均可退回;針對停車、破壞等問題,有企業研發“電子圍欄”、改進車鎖等,用技術給人們更多約束……當前各地政府部門都對共享單車持鼓勵、支持、規范的態度,劃定停車白線、簽訂合作協議、出臺管理辦法,這對共享單車的發展都是一種幫助;此外中消協等約談共享單車企業,還有城市志愿者自發組成“單車獵人”保護共享單車——不過半年的時間,共享單車迅猛發展,而這離不開政府、企業與市民的良性互動,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鼓勵、呵護和包容。
此外,共享單車改變生活的功能也越來越深入人心。以我來說,上下班變成了“地鐵+單車”,錢沒省多少,但一寸光陰一寸金,每天節約的20分鐘時間是無價的。當然,這還不算我為緩解擁堵、節能環保做出的貢獻。共享單車也不只被年輕人青睞,晚上在城里轉轉,不少廣場舞阿姨收拾完道具,都會拿出手機瀟灑“掃”一回。此外,在地鐵口等區域,對比一下會發現,“五類車”數量明顯減少了,而“五類車”減少對市民、對城市的意義不言而喻。
去年11月14日至16日,本報“廣州觀察”欄目推出“三問網約單車”系列評論,此后對這一話題也持續關注。如今近半年過去了,共享單車的變化堪稱讓人欣慰——盡管問題頻出,但對問題的應對、各方的互動也神速。應該說,新事物從誕生到成熟不可能一帆風順,成長中的難題還得在發展中破解。燒錢大戰背后自有商業邏輯,車輛破壞自然會倒逼企業技術、管理發力,押金、維權等新問題也會有答案——共享單車還是個“寶寶”,需要包容、呵護,需要引導、管好,也更需要耐心、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