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上午,記者來到昆明嵩明縣楊林鎮嘉麗澤農場。這里有600畝蔬菜。記者走進一個蔬菜大棚,被眼前慘景驚呆了:砍倒在菜地上的蔬菜都變黃了,像是曬了一地的菜葉子。為了種植下茬蔬菜,菜農不得不將蔬菜砍掉。記者呼吁市民農場走一走,聞聞泥土芳香、看看靚麗春色,順便買一車蔬菜回家,自己吃不完,送給親朋好友一起品嘗,也算是獻愛心、做公益。(2月19日 云南網)
又是一出“菜農的眼淚”。在“菜農的眼淚”面前,我們看到的是經典的場景:記者慌忙來了,媒體趕緊呼吁,市民奉獻愛心。這樣的經典場景一次次出現,總是一次次感動我們。我們為這樣的社會溫暖場景而動容。可是,“市民的愛心”擦不干“菜農的眼淚”,不能每一次“蔬菜爛地里”都指望市民獻愛心。
類似的感動,鋪天蓋地。河南油菜爛在地里的時候,菜農哭著說“一車油菜換不了一碗燴面”,這個時候市民來了。東北土豆爛在地里的時候,農民哭著說一季的收入泡湯了,這個時候市民來了。前不久,一位70多歲的老者拉著“家里賣不掉的蔬菜”到城市里叫賣,同樣的場景也出現了,市民爭相購買,只為讓老人能有所收獲,一些市民說“吃不了沒關系,不是為了吃才購買的”。善良的人們用獨特的方式表達著對農民的牽掛。
可是,這種感動不是解決問題的終極辦法。我們能夠購買“爛在地里的西瓜”,能夠購買“爛在地里的黃瓜”,能夠購買“爛在地里的冬瓜”,可是我們能夠購買所有“爛在地里的蔬菜”嗎?愛心讓我們感動,這讓我們感受的是“一人有難眾人幫”的人間美好情愫,不過,再多的愛心都不是菜農擦拭淚水的手帕。市民是多情的,市場也是無情的。
我們更應該思考“蔬菜爛在地里”這種現象是如何發生的?
“菜賤傷農”與“菜貴傷民”有著同樣的性質。蔬菜貴了,市民受傷,大家吃不起。蔬菜賤了,菜農受傷,他們傷不起。可是,面對“菜賤傷農”與“菜貴傷民”同時存在的時候,問題究竟出在了哪里?
一個主要的原因是菜地與餐桌沒有直接對接。蔬菜的銷售受到市場的制約,更受到了中間商的制約。這才有了“菜賤傷農”與“菜貴傷民”同時存在的尷尬。減少中間環節,讓蔬菜從田頭直接對接餐桌才能減少這種尷尬。讓市民吃菜便宜,讓菜農有錢可賺,必須減少中間環節。
另一個原因是,蔬菜的儲備和深加工缺位。“爛在地里的蔬菜”,即使真的是因為市場飽和導致的,也不是無解之題。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必須多引進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將一時半刻賣不出去的蔬菜進行轉化,必要的時候應該搞好蔬菜儲備,這也是調控市場價格的渠道,能夠讓“姜你軍”“蒜你狠”不再出現。
當然需要反思的還有供需的問題。地方政府不能為了“政績工程”而過度左右農民種植,很多“爛在菜地里的蔬菜”其實就是行政命令搞“某某工程”導致的。拯救“爛地里的蔬菜”不能總靠愛心,這不是菜農擦拭淚水的手帕。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