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清理和規范涉企收費,持續為實體經濟減負。這也是繼去年“主打”全面營改增后,中央在降成本方面打出的又一重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會上強調,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在于蓬勃興旺的市場活力,而市場活力的主體就是企業。
我們說,如果企業在市場活動中背負著十分沉重的負擔,而這些負擔,原本就是企業不該承擔,更是企業無力承受的,那么,要想企業增強活力,讓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取勝,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國際市場,在其他國家的企業都輕裝上陣的情況下,我們的企業卻背著沉重的負擔上陣,競爭力也就可想而知的。
而事實上,這些年來,中國企業恰恰都是在各種負擔的沉重壓力下前行的,是在其他國家企業沒有的各種負擔的強大壓力下勉強展開競爭的,沒有在競爭中完全倒下、沒有全軍覆沒,已經是相當相當不容易。如果再不降低成本、減輕負擔、緩解壓力,中國企業就不可避免地會在競爭中處于越來越不利的局面,會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
事實也是如此,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如果中國企業具有過去那樣的競爭優勢,能夠有比較大的利潤空間,那么,中國經濟就不可能出現目前這樣的下行現象,不可能至今仍在應對下行壓力,居民就業、收入提高等就不會難度如此之大,也不需要釋放這么多的貨幣、出臺那么多的政策,導致政策資源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正是因為企業的市場活力大大下降,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不斷減弱,企業的困難不斷增多,才使得經濟的抗風險能力下降,應對危機的能力不足。其中,涉企收費就是最為突出的方面之一。
眾所周知,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收費就已成為社會各方面十分關注的話題,也是影響企業更好的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但是,由于那時的市場供需矛盾不突出,賣方市場的特點很明顯,企業只要生產就會有市場,而勞動力紅利、資源紅利、環境紅利等又足以能夠讓企業生存得下去,有利潤可圖。因此,收費對企業的影響還不是十分明顯。直到九十年代,收費的項目越來越多,企業負擔越來越重,收費的秩序越來越亂了,而且,不僅有收費,還有攤派、罰款、贊助、捐贈等各種與收費密切相關的問題,這個才引起管理層的高度重視與警覺,開始制定規則、出臺政策,并組織對涉企收費的調查與整治。
問題的關鍵是,二十多年過去了,雖然收費的項目取締了不少,但是,從增強企業活力的角度來看,仍然有太多的收費項目困擾著企業,影響著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因為,收費對企業來說,遠不只是交幾個錢的問題,而是企業競爭力、活力削弱的問題,是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降低的問題,是經濟活力被擠壓的問題。要知道,在勞動力紅利等外在積極因素大大減弱的情況下,企業的盈利能力原本就已經減弱很多,很多企業已經無利可圖。如果涉企收費仍然多如牛毛,絕大多數企業也就不再有創新的能力和實力,不再有創新的動力與熱情。為什么中國企業數量這么多,真正具有核心技術、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卻極少。包括很多大型企業,也是只具規模和數量,沒有質量與效益,更沒有核心技術與競爭力。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企業的負擔太重,失去了創新創造的能力。
也正是因為如此,減輕企業負擔,降低企業成本,就成了必須完成的一道課題,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而涉企收費,則是企業成本中最急需解決的一道難題。因為,解決涉企收費,不只關系企業負擔,更關系政府態度,關系政府在幫助企業解決問題、理順政府與企業關系、推動企業走市場化之路中的表現。如果涉企收費問題解決不好,仍然有大量收費項目困擾著企業,一方面,可能說明政府在幫企業做事和解決問題方面沒有說到做到,有紙上談兵的嫌疑;另一方面,說明政府的執行力不行,政府對涉企收費單位沒有號召力、影響力和公信力,沒有能力解決這一問題。也就是說,無論從哪個方面考慮,政府都沒有任何理由不把這個問題解決好。而這個問題,已經考驗了政府二十多年,決不能再考驗下去。過多的考驗,就會成為企業和公眾對政府的失望,對政府執政能力的質疑,這才是最可怕的事,也是最危險的事。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