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針對近日有媒體報道“記者700元買到同事行蹤”等情況,公安部已查明系相關單位與社會人員內外勾結所為,3名涉案人員已抓捕歸案。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相關負責人稱,將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等信息化社會條件下的新型犯罪,持續保持嚴打高壓態勢。
目前,個人信息泄露的泛濫程度令人不寒而栗。而互聯網上體量巨大、相互交織的黑色產業與灰色產業,則使監管難度更大,成本更高。據媒體調查,目前這些領域多處于無管理狀態。與行蹤詭異的犯罪分子、點多面廣的案發態勢相比,監管部門已顯得勢單力薄、應接不暇。因此,仿效“吹哨人制度”,將大量通曉技術、知曉內幕的業界人員和民間高手招募到反信息泄露和詐騙犯罪的旗下,讓這些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吹哨人”成為犯罪分子的噩夢,是當下“最不壞”的選擇。
源自19世紀末期美國的“吹哨人”制度,就是知情人爆料并最高可從違規者罰金中提取30%獎金的制度。由于知情人往往又是內部人,能夠盡早發現問題,吹響哨聲,對不遵紀守法的企業能起到“堡壘從內部攻破”的作用,可大幅降低監管成本,提高打擊效率。“吹哨人”曾經給美國的食品安全監管帶來了成效卓著的顛覆性變革。與食品安全監管相似,信息泄露和詐騙犯罪中有太多的環節,監管部門難以及時發現與查處,比如房地產等企業用戶信息動輒外泄,大型互聯網企業數據庫動輒淪陷,除了技術漏洞,更有“內鬼”作祟,沒有知情人及時“吹哨”,就難以對那些違規企業和人員實施精準打擊。
與增加執法人員和財政投入來加強監管的方式相比,市場化的“吹哨人”制度,其實質就是政府下放權力,吸引市民加入監管,政府省資源,公眾獲安全,違規者受懲罰,“吹哨人”得實惠,可謂多贏。“吹哨人”制度的關鍵詞是重獎和保密,用立法的形式承諾提取高比例罰金獎勵“吹哨人”,并嚴格保密,不妨盡快提上有關部門的議事日程。
從宏觀上看,“吹哨人”這一監管機制的創新,有望扭轉目前騙子囂張、監管乏力、市民無助的被動態勢,使貓鼠博弈中鼠方長期占優的窘境發生逆轉。防不勝防、疲于奔命的將不再是貓方。相反,那些作奸犯科的鼠輩一不小心就可能被賞金獵人般的“吹哨人”盯上并告發,得到應有的懲處。從這個意義上說,“吹哨人”或是信息泄露和詐騙犯罪的終結者。當然,驅策“吹哨人”孜孜以求的源動力,除了豐厚的罰金提成、健全的法制保障,還有人性中的那份良知。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