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透露,江蘇擬考慮建立失能失智老人數據庫,發展社區嵌入式中小型養老設施,讓失能失智老人在家門口享受專業照料。(12月18日《現代快報》)
很顯然,盡管這種建立在社區的嵌入式中小型養老設施,是專門針對失能失智老人的,但在筆者看來,這不僅是養老模式的一個大膽突破和創新,也應是我國養老業的一個發展方向。
據《中國老齡社會與養老保障發展報告2013》透露,我國早在2000年就進入了老齡社會,2010年更是提前邁入了深度老齡社會。由于這一進程來得太快,如何發展養老業就一直成為各級政府積極探討、解決的問題,在這其中有些地方走了不少彎路,特別是在養老設施的規劃、建設上有的一味貪大求全,有的追求高端化,而更多的養老設施則是遠離街道、社區,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個后果,一是一部分養老院費用太高,很多人承受不起,不敢去;二是不少養老院離家太遠,很多人不愿意去,致使大量養老院的床位閑置在那里,造成養老資源的巨大浪費。據南京的一項調查顯示,截止到2015年底,該市250多家養老機構的床位數多達5萬張,可全市入住老人不足1.9萬人,有一大半養老床位空置。
于是,有一個問題也就很難繞過去,就是為什么會有那么多養老床位沒人入住?竊以為,關鍵在于我們在養老設施建設的指導思想上出現了偏差,以為有了養老床位,再加上適中的價格,就可以吸引老人入住了。可殊不知,老人養老并不是住進養老院這么簡單,他們不僅需要有地方養老,更需要融入社會和正常的親情、人際交往,而現在的很多養老院大多建在遠離人群的地方,容易給人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對老人來說還有一種更加殘酷的感覺,就是“住在里面等死”,這樣又有多少老人會住進養老院呢?
現在,江蘇重新調整養老設施的發展方向,積極探索在社區興建中小型養老設施的養老模式,此舉不僅符合我國的國情,且契合了老人的實際需求。實際上,自古以來,我國都有一個落葉歸根的養老傳統,老人越到老越戀家,根本不愿意為了養老而拋家別親,再加上現在的老人思想開放,不僅有自己的朋友圈,且有各種各樣的興趣愛好,根本不愿意舍棄這些將自己和社會隔絕開來。而把養老院建在社區不僅能讓老人們免受離開家庭和親人之痛,而且可以讓他們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交往和活動,使他們能夠更加悠閑自得地養老。同時,由于養老院就建在家門口,也大大方便了子女的探望,讓子女多一點對老人的關心不再是一種老人的奢望。很顯然,這種把養老院辦進社區的養老模式無疑更適合老人,也更值得我們期待。希望有關部門能更進一步,把目前只針對失能失智老人的社區養老院面向所有老人,這樣再加上居家養老模式,老人不出社區就可以養老了,我們常說的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也就能真正變為現實了。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