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在駛向民族復興彼岸的海面上,中國經濟航船的經緯度也在不斷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挺立潮頭、高瞻遠矚,作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科學判斷,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開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實踐,以新的有力作為標注著中國經濟的新方位。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201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新常態做出系統闡述。2015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我國經濟正面臨速度換擋節點、結構調整節點、動力轉換節點,在螺旋式上升的發展歷程中進入了一個新狀態、新格局、新階段,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
2016年開啟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進軍,打響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戰。前三季度經濟增速6.7%,也足以表明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政策作用下,國民經濟呈現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
順應新常態,重塑新動力。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一年來,在“雙創”、“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變革創新背景下,新的有效供給也正在帶動新需求聚合新動能。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必須打贏的“戰爭”。12月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就明確強調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加強預期引導。各地區各部門必須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不能因為包袱重而等待、困難多而不作為、有風險而躲避、有陣痛而不前,要樹立必勝信念,堅定不移把這項工作向前推進。
“機者如神,難遇易失。”面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發展進入轉型期、世界科技發展醞釀新突破的發展格局,我們必須審時度勢,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著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增強經濟發展新動力;著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擴大對外開放,更加注重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為亞洲和世界各國創造更多機遇、帶來更多福祉。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