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在全球化的進程中,貿易大國應當承擔起更多的責任,維護公平的貿易與投資環境,促進全球資源的有效配置。基于此,繼續支持和維護WTO這個多邊貿易自由化的平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將是中國的基本立場
12月11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期滿15年,理應獲得該組織框架下的“市場經濟地位”。但出于保護主義抬頭因素影響,歐盟、美國、日本官方表態以及部分商業團體呼吁反對中國獲得此待遇,并醞釀在多行業加收懲罰性關稅措施。帶有保護主義色彩的舉動不僅無益于全球貿易發展,還會損傷自身的經濟活力。在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遭“非市場”阻力的背景下,中國將繼續遵守和發展多邊貿易投資規則,為全球貿易創造更自由、公平和便利的環境,這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
積極參與全球治理
在15年的世貿歷程中,中國專注于入世承諾的履行,履行承諾上是積極的和富有建設性的,這已經得到貿易審查機制和大多數成員的認同。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占全球比重0.78%,擴張到2014年的4.30萬億美元、占全球比重12.2%左右。其中,中國入世以后經濟增長速度特別驚人,可以說,入世是中國全面融入全球化的重要里程碑。“中國以世所罕見的速度成為全球第一大外貿國,這再次表明中國加入WTO的決策和方向是正確的,中國從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就和收益。”
在受益的同時,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公認的全球性經濟大國,為世界經濟的復蘇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一直以來,中國積極主動地參與全球治理,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在數次全球性金融危機中積極承擔應盡的責任,在倡導和創新全球治理理念、引導全球經濟議程、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推進區域經貿安排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15年來,中國從學習規則、熟悉規則到掌握規則、運用規則,逐漸成長為WTO的成熟成員。特別是在多哈回合談判中逐步進入核心談判圈,代表性和話語權得到明顯提升。另一方面,中國積極利用世貿組織法律框架提供的貿易救濟措施和爭端解決機制,維護產業的正當權益。事實證明,遵守規則和履行承諾不僅沒有束縛我們加快發展的步伐,相反從體制機制上構建了制度平臺,保障了發展權益,促進了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因此,我們應當繼續深度融入全球化,推動全球化。
WTO仍是重要平臺
2008年以后多哈回合受挫,WTO的發展陷入困境。有許多論調都提及“WTO將死”,最近特朗普團隊也對WTO的未來走勢看低。這種趨勢不利于全球經濟發展。對任何一個成員來說,失去WTO都將是莫大損失,特別是對核心成員而言,WTO提供的平臺本身意義非凡。金融危機固然造成了國內政策上的壓力,但是在國際層面上更多的信息、知識和理解正在進一步傳播。正是因為更重視貿易利益,每個國家都積極地謀求利用任何可促成進一步開放和合作的平臺,這也是盡管近幾年區域貿易協定如此盛行,卻沒有一個成員輕易提及因此就放棄WTO的原因。
目前在WTO體系中,發展中國家要求獲得與其貿易地位更為匹配且更加有力的發言權,同時也堅持要求發達國家作出更大的制度讓步。雖然貿易談判的僵局暴露出利益均衡過程的復雜性和困難度,但發展中國家意識到維護與其承擔義務相對應的權利,并爭取與發達國家均衡享有權益的努力,可視為本輪貿易體系改革中所表現出的顯著特征。
中國在這樣的力量格局變動中代表著新崛起的領導力量。中國在參加WTO決策的態度上是積極的,如何利用好WTO這個建立全球影響的平臺,對中國更全面地參與國際事務和全球治理十分重要。
反對貿易保護主義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作為WTO成立后的新成員,中國的“門票”十分昂貴。中國是這一非歧視多邊體系中歧視的受害者。在入世議定書中,中國需要承擔一些特別的義務和約束:專門對中國進口產品的市場擾亂的特別保障,7年的紡織品保障措施,反傾銷和反補貼上的特別的“替代國”條款,以及8年對中國遵守WTO承諾情況的每年審查機制,等等。
其中,入世議定書第15條的允許成員國對華反傾銷反補貼適用“替代國標準”條款在中國入世15年后,也就是今年12月11日到期終止。盡管沒有明確的約定闡明終止之后各國必須承擔的義務,但從法條原義和法理上來說,至少無論如何都不應再對中國的產品適用“替代國”標準。
目前據商務部統計,已有81個國家和地區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待遇,這將給予中國產品更公平的競爭條件。但是,作為中國最大貿易伙伴的美歐日卻遲遲不肯放棄歧視做法,這樣做是將保護本國利益的考慮凌駕于國際法義務之上了。在全球化的進程中,貿易大國應當承擔起更多的責任,維護公平的貿易與投資環境,促進全球資源的有效配置。基于此,繼續支持和維護WTO這個多邊貿易自由化的平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將是中國的基本立場。
(作者為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