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15周年。根據中國與各方達成的協議,從這一天開始,世貿成員將按照第15條款,在判定中國產品是否“傾銷”時,不再使用第三國同類產品價格來做比較。
在過去15年里,由于“替代國”方式的便利,使得一些國家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變得越來越隨意,不少中國產品受到不公正待遇,被征收高額反傾銷稅,致使世貿組織公平貿易原則遭受越來越多的扭曲。少數發達國家還利用這一條款與“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相關性,儼然以世界貿易秩序“法官”的面目,對中國提出要求,以掩飾其提升貿易保護主義的企圖。
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本來就不是個問題。在很多方面,中國的市場經濟程度遠高于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沒有市場經濟的發展,也不會有中國今天在全球經濟和世界貿易中的分量。少數國家根本沒有發放市場經濟地位許可證的權力。
不再采用“替代國”是一個承諾,這個承諾在15年前通過第15條款鎖定。世貿組織能夠成為當今世界最有權威的國際組織之一,就是因為它是由一系列這樣的承諾而構建的。秩序由此而生,它維護著所有成員的利益,也確保了相互之間的信任。
15年前,為了這個秩序與這份信任,中國做出了莊重承諾,將外部壓力轉化成內部改革動力,與世界貿易組織進行了艱難接軌。正是這樣的接軌,使中國在全球貿易體系中迅速發展起來,成為全球經濟的主要動力之一。
為什么中國能如此堅定而有效地履行世貿組織成員義務,這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制度安排相關。中國兌現了承諾,給一個動蕩的世界注入了穩定的能量。
一些西方國家一面分享著中國經濟發展的好處,一面又總在琢磨怎么將自己的麻煩轉給中國。這些國家的政黨頻繁換屆,不同政府的政治、經濟主張變來變去,使得很多承諾最后變成口惠實不至的空頭支票。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低迷之時,貿易保護主義上升,民粹主義泛濫,正不斷加大著少數發達國家對第15條款賴賬的可能性。
隨著履約日的臨近,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表態變得十分含糊。美國稱時機不成熟,日本表態要繼續維持容易對不當傾銷征收高關稅的機制,歐盟則搞出了一個“市場扭曲標準”,這些作法的實質是不履行第15條款,為對華反傾銷調查中繼續使用“替代國”開后門、留后手。
履行第15條款不是一樁可以討價還價的買賣,它是一個規矩。沒有先來后到之分,更沒有級別之分。按規行事是世貿組織和其他全球組織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的根基所在。這些年,西方總有人渲染中國崛起的不確定性,把中國描述成沖進瓷器店的大象。在履行第15條款這個問題上,再清楚不過地表明,究竟是誰在給世界制造著不確定性。作為世界第一大貿易體的中國,不是一個價格的接受者。如果有關國家今后繼續對中國采取“替代國”做法,它們也一定會因此而受到對應的反擊。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