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武曉娟認為,環境質量指標首次被寫入“十三五”規劃,意味著生態環境到了迫切需要治理的地步,也表示未來五年甚至更長時間內,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之一就是改善環境質量。
“十三五”期間,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累計下降18%;到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80%以上。12月5日,《“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正式發布,《規劃》中提出12項約束性指標。其中涉及環境質量的8項指標,是第一次進入五年規劃的約束性指標。(12月6日《新京報》)
五年規劃歷來被我們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環境質量指標首次被寫入“十三五”規劃,意味著生態環境到了迫切需要治理的地步,也表示未來五年甚至更長時間內,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之一就是改善環境質量。
就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一場并不令人意外的霧霾籠罩了國內60個城市。外面是灰暗的天空,室內是嗡嗡作響的空氣凈化器,老人、孩子等抵抗力低下者被勸告要減少外出,即使外出,也要戴上口罩?谡,幾乎成為冬季的標配。一進入冬季,藍天就成了奢侈品。
霧霾難治,“外因在天氣,內因在污染”。不消除污染源,消除霧霾就只能“等風來”。就像這次,雖然環保部積極部署,在60個城市統一啟動預警響應,首次實現了區域高級別、大范圍預警應急聯動,但結果也就像河北省氣象局官微調侃的,“大家再忍一忍,很快就會有大風來幫忙清掃霧霾!
霧霾的污染源來自哪里?工業污染、煤炭燃燒、汽車尾氣等難脫干系。消除這些,就牽涉到去產能、調結構,轉變生產方式,歸根結底還是要轉變發展觀念。在唯GDP至上的年代,有的地方政府為追求財政收入和增加就業,不惜引進經濟效益好的重污染企業,對一些企業的排污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企業呢,為了追求利潤,不重視環境保護,對整改也是能應付則應付。
因此,這些年,雖然從中央到地方,為改善生態環境做了不少努力,但效果卻打了折扣。今年7月,晉城受到環保部批評,山西省環保廳專門成立督察組對其進行督察。結果呢,督察組在的時候,企業擺出一副停產整頓的模樣,當地環保部門也拿出不消除污染誓不罷休的姿態;可督察組一走,本該停產的企業又繼續生產了。還有這次,雖然環保部在11月29日晚提前函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6地,提示實施區域聯動,共同應對重污染天氣,并派出4個督察組進行督查,但還是有部分企業弄虛作假,不能穩定達標排放。
如今,環境指標被寫入“十三五”規劃,并“將對實施情況定期監測評估,考核結果向國務院報告,向社會公布,納入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體系”,這預示著未來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必須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因而,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時,不能再單單盯著企業效益;企業生產時,也不能再只顧利潤。
經濟數十年的高速增長,為我們帶來了豐富的物質生活,也帶來了無法回避的環境污染問題。未來,選擇什么樣的發展道路,決定著我們有什么樣的天空,什么樣的生態環境。規劃已經為我們提出了目標和條件,關鍵就在如何落實。(中國經濟網 武曉娟)
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規劃、決策生態優先方能防患未然
十面霾伏,該等一場什么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