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11月15日起向社會征求意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送審稿)》強調,以牟利為目的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的不適用本條例。這意味著“職業打假人”或將難以得到消法保護。(11月17日《北京晨報》)
實際上,職業打假人一直游走在法律邊緣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相關規定,消費者是指為生活消費需要而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的群體。而職業打假人則有明顯的職業性、牟利性、經營性,已經成為一種區別于消費者的特殊人群。實際上,相關部門一直未明確職業打假人法律地位,使得該群體一直處于灰色地帶,游走在法律邊緣。【詳細】
短短幾年時間,職業打假經歷了不合法、合法再到不受保護的過程。2014年的新消法以及最高法的司法解釋曾明確,“知假買假”也是消費者,且“生產者、銷售者以購買者明知產品存在質量問題而仍然購買為由抗辯的,法院不予支持”,意味著職業打假人在法律上被視作一般消費者。如今新消法實施條例和工商總局的態度卻又來了一個180度大轉彎,究竟該聽誰的?難道因為職業打假人群體迅速擴大蔓延,就要剝奪打假人的消費者身份,甚至不惜曲解法律而遏制這股勢頭?【詳細】
“職業打假人”不受《條例》保護,實質是無視職業打假風起云涌及二十余年發展壯大的現實,是“將臟水和孩子一起倒掉”。【詳細】
應該意識到,職業打假市場的形成壯大,源于不法經營的市場環境
職業打假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現實性。消費者購買到假冒偽劣產品后往往受限于各種因素,不得不放棄維權,監管部門及消費者協會又沒有充足的資源打擊違法行為。正常的職業打假客觀上提高了商家違法成本,減輕了監管部門壓力和普通人的消費風險。假如徹底否定職業打假,普通消費者即便有權假一賠十,恐怕也不愿勞心費力地與商家周旋博弈,最終受損的還是消費者。【詳細】
職業打假是市場規范經營的“啄木鳥”,是對行政監管不足、不力的有益補充,是行政監管的天然“同盟軍”,是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有生力量,應立足于規范、保護而非打壓。【詳細】
職業打假禁止不如規范
保護消費者權益不是一句空話,事實證明,以目前的監管之力,無法根除假冒偽劣存在的土壤,而依法維權的艱難和消費者維權意識淡薄、能力欠缺的現實也表明,職業打假人的出現確有必要——他們比普通消費者專業得多,也因利益驅動要比監管部門敬業得多,為何要將這種需求巨大的“有償監管”一腳踢開呢?【詳細】
由此,在將職業打假人剔除出消費者范疇的同時,理應及時科學闡釋其法律地位。可把職業打假人作為消費者、生產者、經營者、監管部門之外的新興特殊群體加以對待。將其作為商品市場的“賞金獵人”和啄木鳥,劃定其行為和業務邊界,如僅可在商品質量問題和明顯欺詐問題方面享有假一賠十的權利,或者享有有償舉報權。同時,推進其轉型發展,如指導普通消費者維權,為監管部門提供線索,助力消費者協會開展活動,幫助正規商家打假。這樣一來,既解決了職業打假人名不正言不順的尷尬,又能興利除弊,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共同維護健康正常的市場秩序。【詳細】
微言大義:
@杭州-孫大財:打假人打的是假冒偽劣,更狠狠地打了監管部門的嘴巴!
@楊讓寧:職業打假人已然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或言之,未經消費者同意,不得直接“取消”職業打假人。那么,職業打假人能否排除在消法保護范圍之外,這需要最大化地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從而使各種利益、訴求充分表達并能夠互相激蕩、彼此博弈。
@用戶05i2fviulr:子貢出國游歷,見到魯國籍奴隸,出錢將他贖了回來。按照魯國規定,國人在外淪為奴隸,凡有人能花錢贖回的,可以報銷贖金。但子貢贖了人卻不報銷贖金,一時在魯國被傳為佳話。孔子惡之:從此不會再有人替魯國人贖身了。
中國經濟網編后語:
有垃圾場就有清道夫,有假冒偽劣就會有職業打假。與其說他們鉆了法律的空子,倒不如說是不健康的市場環境給了他們機會。而正是由于職業打假的存在,才迫使一些商家不敢知假售假。因此,對職業打假,不能只是禁止,應加以引導、規范,吸取他們打假的經驗,從而維護消費者的利益。
回顧:往期“經”點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