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至6日,李克強總理對拉脫維亞進行正式訪問并出席在里加舉行的第五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簡稱“16+1”領導人會晤)。這是中國總理首次訪問拉脫維亞,亦是“16+1”領導人會晤首次在波羅的海(簡稱“波!保┑貐^舉辦。緊隨李克強總理抵達拉脫維亞的是一列來自浙江義烏、裝滿中國商品的集裝箱列車,這趟全程11066公里的中歐班列成為“16+1”領導人會晤的一大亮點,極具象征意義。
拉脫維亞:尋找“中國合伙人”
拉脫維亞是波海地區重要國家,在歐盟中經濟表現較好。該國是外向型經濟體,近年經濟受外部環境影響,下行壓力增大。比如,交通運輸與物流業是拉脫維亞支柱產業,產值約占該國GDP的11%。受俄羅斯經濟衰退、俄羅斯減少對拉脫維亞港口的使用、歐盟降低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等因素影響,該行業流失大量貨源。今年前7個月,拉脫維亞全國鐵路貨運量同比下降20.5%,港口貨運量同比下降13.7%。拉脫維亞“波羅的海運輸和物流協會”9月公開呼吁各方聯合行動,否則該國可能失去全球貿易中轉國的地位。拉脫維亞努力開拓新市場以解決貨源短缺問題,而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16+1合作”恰為其擴大貨源提供了契機。拉脫維亞領導人積極參加“16+1合作”,爭取到“16+1”物流合作聯合會落戶里加,承辦了首屆“16+1”交通部長會議,并主辦本次“16+1”領導人會晤。今年年初,中拉簽訂里加港煤炭碼頭項目合同,這是“三海港區合作”收獲的早期成果。
中拉兩國的合作不僅限于基建領域。在對西歐及俄羅斯的出口下滑后,拉脫維亞高官頻繁赴華招商引資,積極尋找“中國合伙人”,而兩國貿易往來也突飛猛進。統計數據顯示,過去5年,拉脫維亞對華出口增長了三倍,中國已是拉脫維亞在歐盟外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拉脫維亞總理庫欽斯基斯在會晤李克強總理時表示,兩國關系達到歷史上最好水平。
波海三國:期待搭上“一帶一路”建設快車
波海三國即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是中東歐16國中一個獨特的國家集團。這三個國家都是小型經濟體,經濟自由度高,“船小好調頭”,但船小也意味著抗風能力差。與拉脫維亞類似,受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愛沙尼亞、立陶宛的貨運量及經濟效益也大幅下滑,亟待吸引新的貨源以救燃眉之急。此外,歐盟資金是波海三國經濟發展的強力后盾,但也導致三國對歐盟資金形成很強的依賴,拉脫維亞總理庫欽斯基斯形象地稱之為“吸鴉片”。而英國脫歐后將大幅減少歐盟預算的來源,這意味著未來波海三國得到的歐盟凈資助將有所減少。
“近憂”、“遠慮”相疊加,促使波海三國領導人調整發展策略,從單純“西靠歐盟”到開始“放眼東方”。無疑,他們從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中看到了本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機遇。立陶宛高官多次指出,該國的克萊佩達港距離明斯克的中國—白俄羅斯工業園僅有500公里,而白俄羅斯沒有出海口,立陶宛正好可以發揮自己的港口和鐵路貨運優勢。愛沙尼亞總理羅伊瓦斯則指出,“從中國到西歐國家,經過愛沙尼亞的空中線路的距離最短”,希望中國的民航公司開辟到該國的直航航線。拉脫維亞交通部門代表團多次訪華,與中國多家企業就擴大物流合作達成共識,并促成了義烏—里加貨運班列的開通。
中國:發現波海三國之美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啟動“16+1合作”四年來取得豐碩成果,但客觀而言,波海三國受到的關注相對較少,合作的亮點不多。隨著“16+1合作”的推進,中國逐漸發現波海三國的戰略價值,意識到雙方的合作潛力。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劉海星就指出,在拉脫維亞舉辦今年的“16+1”領導人會晤,目的是使波海地區國家與“16+1合作”更好結合,使“16+1合作”更加均衡發展,收獲更多合作成果。
首先,波海三國地處波羅的海東岸,連通北歐、歐盟腹地及獨聯體地區,區位優勢明顯,可在亞歐互聯互通中發揮重要作用。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規劃中,波海地區就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北部線路(中國-中亞-俄羅斯-歐洲)中。2015年,中國政府倡議開展波羅的海、亞得里亞海和黑!叭8蹍^合作”,而本次“16+1”領導人會晤就此提出了具體的行動計劃。
其次,波海三國經濟體量雖小,但各具特色,各有強項。愛沙尼亞信息和通訊業發達,是全球通用網絡社交軟件“Skype”的誕生地,有“波羅的海硅谷”美譽。立陶宛激光技術約占全球10%的市場份額,在超快激光器等領域擁有核心技術。拉脫維亞有三個國際性港口,其中里加港吞吐量居波海三國首位。招商局集團、華為公司等已經看到波海三國的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到該地區的鐵路、港口、電訊等項目建設。
波海三國視“一帶一路”倡議為發展本國經濟的新機遇,尤其希望依托“16+1合作”的平臺,積極深化對華交通物流等領域的合作。本次“16+1”領導人會晤的成果文件中明確了合作的發展方向和重點工作,未來各領域的合作值得期待。需要指出的是,合作中也需合理規避風險,一是地緣政治風險,二是歐盟法律法規的限制。合作應避免貪多求快,而是尋找合作契合點,讓合作落到實處,惠及各國人民,實現中國、歐盟及有關國家“多贏”,同時加強教育、藝術、科研、青年等人文領域的交流,為中歐合作夯實物質和心理基礎。
。ㄇ,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