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戰略順應了我國經濟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度融入世界經濟趨勢的客觀要求。它體現“開放發展”理念,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必將把中國的對外開放提高到更加均衡、更高水平和更高層次。
一、順應歷史條件變化,深度融入世界經濟
當今世界,各國經濟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高度相互依存的格局,任何國家都不能脫離整個世界經濟而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只有敢于和善于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才能更快更好地發展自己。中國之所以能成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大為增強,就是由于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堅定不移地奉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主動開放本國市場,采取各種優惠措施吸引國外資金、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將本國經濟融入經濟全球化大潮。
在經歷2008年的國際金融大危機之后,經濟全球化發展受挫,全球經濟整體復蘇乏力,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增長明顯放慢甚至出現負增長,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有增無減,加上恐怖主義、難民危機和地緣政治風險,使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與此同時,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在極力組建TPP、TTIP等超大型經濟一體化集團,旨在相互開放市場,并在WTO之外制定國際經貿新規則。
國際經濟環境發生變化的同時,我國經濟發展的內部條件也有了很大改變,集中表現為以下方面:長期高速經濟增長造成區域發展失衡、資源能源和環境約束等結構性矛盾加劇,土地價格、勞動成本快速上升,高端制造業發展不足,低端制造業卻庫存堆積,產能嚴重過剩,等等。這些說明,我國長期依靠“高投入帶來高產出”的經濟發展模式已難以持續,經濟發展進入了增長速度換擋、經濟結構調整陣痛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三期疊加”時期。要解決“新常態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這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只有把中國經濟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舍此別無他途。通過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可在原有主要面向發達國家開放基礎上,向沿線60多個發展中國家實行雙向開放,有利于我國更好地將本國資源和市場與這些國家的豐富資源(尤其是油氣資源)和廣闊市場結合起來,為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持續增長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一帶一路”建設將大幅提高我國對外開放的水平和層次
其一,由以東部沿海地區開放為主向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并重轉變。我國的對外開放經歷了由創辦經濟特區到沿海、沿江到沿邊開放,加入WTO才進入全面開放的階段。由于資源稟賦、發展基礎、區位條件及開放意識等因素的差異,再加上國家給予的優惠政策不同,我國對外開放總體上呈現出東快西慢、海強陸弱的格局。據有人統計,中西部地區面積占全國的86%,人口占全國的58%,而進出口貿易僅占全國的15%,利用外資僅占16%,沿邊地區則更甚。“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將使我國的對外開放由優先面向海洋到面向海洋與陸地并重,由以東部沿海地區為主向東部與中西部并重的格局轉變。實際上,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國東中西部有著不同的優勢,可以發揮不同的作用:東部地區開放基礎好,在高端人才、先進技術、優質商品與服務方面均具有優勢,而且還是離岸商貿、跨境金融投資的策源地和運籌地;中部則具有重大裝備制造、綜合物流、人才培養的優勢,具有成為新的對外開放高地的條件與潛力;西部地區是建設“一帶一路”的重要通道、平臺和載體,直接關系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成敗。可以預期,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引領下,東部沿海地區的開放水平會進一步提高,開放型經濟率先得以轉型升級。與此同時,向西開放步伐會大大加快,中西部尤其沿邊地區將由對外開放的邊緣變成前沿。通過“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的統籌與協調,我國的對外開放將形成海陸統籌、東西互濟、面向全球的均衡格局。
其二,從以“引進來”為主到“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從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的對外開放基本上是以“引進為主”,即通過開放本國市場和提供各種優惠甚至是“超國民待遇”來吸引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但在經過30多年對外開放以后,目前國內部分行業如鋼鐵、水泥、電解鋁、船舶、光伏、風電及石化行業產能已嚴重過剩,資源能源對外依存度持續攀升到難以承受水平,依靠拼優惠、拼資源、損害環境的“兩頭在外”“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企業已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而且它們在勞動成本大幅上升之后也難以為繼。這就需要我們改變以“引進來”為主的開放模式,將高水平的“引進來”和大規模的“走出去”密切結合起來。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核電、高鐵、工程、機械等產業技術的相對成熟,已為國內企業“走出去”準備了條件。
“一帶一路”沿線的60多個國家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的要素稟賦各異,發展水平不一,但基本都處在實現工業化、城鎮化過程當中,有著加強基礎設施的強烈愿望和需求,這些為我國企業“走出去”,發揮資金、技術、產業和市場優勢提供了絕佳機會。我國可以通過“一帶一路”戰略與沿線國家的發展規劃對接,共建產業園區,在當地投資設廠,以延伸產業鏈。同時還可結合各國發展需要,推動實施一批具有重要影響與很強帶動力的合作項目。令人可喜的是,迄今已有70多個國家和組織表達了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愿望,3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我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的政府間合作協議,與20多國簽署了開展機制化產能合作的協議,中老、中泰等泛亞鐵路網建設開始啟動,匈塞鐵路、雅萬高鐵已陸續開工,中法英三方共建欣克利角核電項目最終投資協議也已于最近簽署。
其三、提高我國對外開放層次和水平。“一帶一路”建設體現“開放發展”理念,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旨在通過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與沿線國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在“一帶一路”戰略引領下的對外開放新階段,我們不僅要為自己求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要主動為沿線國家創造出經濟發展的機遇,讓沿線國家搭上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分享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紅利。實現互利共贏,正是我國的“一帶一路”戰略與美國曾推出的“新絲綢之路戰略”以及日本的“絲綢之路外交”計劃的最重要差別。為了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我國倡導成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這表明我國正在向沿線國家提供國際公共產品。
此外,通過共商共建“一帶一路”,可以為我國實施自貿區戰略創造條件,在當今區域集團化浪潮迅猛發展的情況下,我國亟需構建“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自貿區網絡”,通過與沿線國家組建自貿區,可以為相互貿易與投資的擴展提供制度性保障,并有利于我國參與全球經貿規則的制定,提高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
(作者系武漢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武漢大學)高級研究員、“一帶一路”研究團隊負責人)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