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拔弩張了大半年,希拉里·克林頓和唐納德·特朗普之間的嘴仗終于進入“白熱化”。北京時間9月27日上午,美國大選總統(tǒng)候選人第一場電視辯論開始,兩黨代表人首次正面交鋒,就“不負眾望”地為美國選民奉上了一場大戲:針尖麥芒唇槍舌劍,挖苦嘴炮狂轟濫炸,90分鐘全程高潮。
辯論開始沒多久,二人就鉚足了火力向?qū)Ψ杰浝唛_炮。特朗普拋出重頭戲“郵件門”,要求陷入信息安全風波的希拉里公開郵件。希拉里則“四兩撥千斤”,槍口一歪對準了特朗普的納稅記錄:“美國財政不行,那是因為你不交稅”。面對對手的指責,兩人要么顧左右而言他、避重就輕,要么干脆用“我沒說過”硬搪塞回去。本應是政見交鋒的電視辯論,活生生被搞成了一出揭老底、亂“扒糞”的“大選真人秀”。
臺上打得火熱,臺下的“吃瓜群眾”也看得歡騰。有媒體報道,盡管距離最終投票僅剩一個多月,仍有近百分之五十的民眾不清楚二人的政治主張,在選民登記注冊上更有“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的架勢,甚至每一百人中就有十多人直截了當?shù)鼐芙^投票。面對兩個“史上最不受待見的候選人”,與其說美國選民是要投出更心儀的那一位,倒不如說是在無可奈何中選出比較不討厭的那一位。看慣了太多的政治秀場和重重套路,“馬便和驢糞一個味”已成為民眾對所謂民主競選的基本認識,也自然就會多些看戲心態(tài)。
電視選舉是西方政治的一大玩法,政治的戲劇化、表演化是西式民主的一大“特色”。在這樣的套路里,民主被簡化為自由競爭,競爭又被簡化成政治營銷,政治營銷又被等同于拼演技、斗口才、扔鈔票、搞公關(guān)。只要能拉到選票,什么“空頭支票”都可以開,什么爛底都可以抖,什么出格表演都可能出現(xiàn)。早在1960年,當馬薩諸塞州的小參議員肯尼迪依靠“顏值”在電視選舉擊敗時任美國副總統(tǒng)尼克松時,民主選舉中的表演成分就已經(jīng)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看似民意作主的大選,不過是一場“各懷鬼胎”的政治秀罷了。
事實上,在金錢政治的邏輯下,依資本托舉為生的政客,其身份必然是財閥的提線木偶。他們肩負著利益團體的“囑托”登上政治舞臺,巧舌如簧地忽悠選民,最終卻是對財閥和利益集團負責。某種程度上,利益集團才是美國真正的主人,他們通過金錢不斷向政治滲透,為了影響內(nèi)外政策而推出自己的代理人。這一出又一出雙簧里,政客登臺張嘴,出聲的實際上是他們背后的金主。
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曾說:“如果我年輕35歲,我一定會將成為一名表演藝術(shù)家作為自己最大的理想。”就目前來看,希拉里、特朗普二人已經(jīng)替他完成了心愿。只是政客間的“口水戰(zhàn)”從來沒人能凈身而退,一場口舌廝殺下來,雙方都是“一地雞毛”。作為圍觀群眾,我們只需靜靜觀賞,看他們究竟能“秀”到幾時。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