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保護“股微言輕”的小股東,是資本市場發展的一個難題。從根本上保障小投資者利益,既要有強有力的外部保護,也要增強其自我保護能力。其中的關鍵一環,是提高中小股東的話語權,健全上市公司股東投票和表決機制
近期,萬科成為資本市場的熱點話題。在這一事件中,大股東之間、大股東和管理層之間你來我往,一舉一動都備受注目。然而,實際掌握著大部分股權的中小股東群體,卻顯得有些默默無聞。有人認為,“‘神仙打架’,中小股東目前缺乏有效的程序參與決策、保護自己,如果認為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就只能賣出股票”。面對類似情況,小股東是不是只能做旁觀者、用腳投票?在跌宕起伏的熱鬧劇情背后,小股東群體的利益如何得到有效保護,更應當引起關注和思考。
長期以來,“資本多數決”是公司治理遵循的一般原則。按照這個原則,誰的股票多,誰的話語權就大,體現的是同股同權、股份平等。這個制度安排有其合理性,但并非盡善盡美。小股東手上的股票雖然少,但不能因此就認為其權益無足輕重,可以像“魚腩”一樣任人擺布。無論是大股東還是小股東,作為股東的地位是平等的,合法權益受到尊重保護的程度也應當是同等的。如果因為各自股票數量的差異,出現大魚吃小魚、弱肉強食的現象,顯然有損市場公平公正。
現實中,A股市場很多上市公司因為是“一股獨大”,經常出現上市公司及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在公司重大決策中,不尊重中小投資者意見,不重視他們的利益和合理訴求。即使是那些并非“一股獨大”的公司,雖然大股東持股數量不多,但由于中小股東人數眾多、持股分散,同樣也無法有效表達自己的意見。更有甚者,一些大股東為了一己私利,置公司整體利益或其他股東利益于不顧,從事有利于自己的不正當交易,通過各種“地下隧道”,把眾多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占為己有。
如何有效保護“股微言輕”的小股東,是資本市場發展的一個難題。在A股市場,由于個人投資者數量龐大,這個問題就顯得尤其重要。過去,用腳投票是很多“小散”的無奈選擇,“惹不起總還躲得起”。但這畢竟只是消極的自我保護,被侵犯的合法利益沒有得到彌補,違法違規者也沒有受到應有懲戒。隨著監管力度加強,很多損害中小投資者利益的違法行為受到嚴厲處罰。然而,監管執法的覆蓋面畢竟有限,執法成本也相對較高。要從根本上保障小投資者的利益,固然要有強有力的外部保護,而增強其自我保護能力也同樣重要。其中的關鍵一環,是提高中小股東的話語權,健全上市公司股東投票和表決機制。只有如此,小股東在利益遭到侵害時,才能不只是用腳投票,而是能夠用手投票,大聲說“不”,以自身的力量阻止侵害行為發生。
要讓小股東說話管用。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小股東參與股東大會投票的積極性不高,這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維權意識不足,而是大家覺得投了沒用,改變不了結果。近年來,分類表決、關聯股東回避、 累積投票權等新制度相繼實施,小股東的聲音越來越大,參與積極性也越來越高。僅今年以來,就出現了10多起中小股東否決股東大會議案的例子。可見,股東投票方式、表決結果效力直接影響中小投資者行使參與權的積極性。未來還需進一步完善表決機制,讓小股東參與更方便,發出的聲音更響亮。
要讓小股東維權有門。有了話語權,只是保護自己的第一步,維權通道是否暢通也很重要。最近,一家上市公司大股東5年前許下的承諾即將到期,又提出延期3年履行承諾。這一議案雖然在股東大會上遭到否決,卻也改變不了大股東未能按期履諾的結果。對于類似糾紛,應當建立什么樣的解決機制?怎么讓民事賠償訴訟變得不再難?如何給孤立無援的小股東更多支持和依靠?完善這些方面的相關制度,才能夠編織起一張真正有效的“保護網”,將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落到實處。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