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提起名校,大家總會想起北大、清華。在有的學生和家長心中,只有北大、清華才算名校,其他學校則只能算二流、三流,為此,個別學生甚至“非北大、清華不讀”,即便為此復讀七八年也在所不惜。然而,我國有2600所普通高校,北大、清華只是其中兩所,如果所有人都認為上北大、清華才能“成才”,那這樣的“成才路”未免太窄了。社會需要各種不同領域的人才,僅按照北大、清華模式培養出的人才,恐怕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多元需求。
社會上只看重北大、清華的風氣,讓全國的高校都成了北大、清華的模仿者。北大、清華居于學校金字塔結構的頂端,下面的其他學校,則成了 “小北大、小清華”“小小北大、小小清華”。與這個學校金字塔對應的,還有另外兩個金字塔,一個是高考考生的“分數金字塔”——將所有學生按分數從高到低排序,另一個則是大學生畢業后的“就業金字塔”——將職業、崗位以薪酬待遇、社會福利分為三六九等。“分數金字塔”最頂端的學生,才能進入“學校金字塔”最頂端的學校,在畢業后從事“就業金字塔”最頂端的工作,三個金字塔環環相扣,關系穩固而嚴密。
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可能有多元的升學與就業選擇,他們在“金字塔”里的位置決定了他們的擇校和就業方向。要真正保障多元的升學選擇和就業選擇,首先需要我們推倒“分數金字塔”,不再僅以高考成績衡量一個學生的價值,而代之以更加多元的評價體系。同時,我們也要推倒“就業金字塔”,不再因工作的性質和收入給不同的行業做出高低貴賤之分,平等地看待所有勞動者和勞動崗位。而為了達到這些目的,我們更需要推倒“學校金字塔”,讓每所學校都能擁有自己的特色,在各自的辦學定位中辦出各個分支領域的“一流名校”,而非繼續做北大、清華的模仿者。
如果有一天,一個學生不論是選擇去北大攻讀博士,畢業后成為一名科學家,還是選擇去職業學校學習烹飪,然后成為一名大廚,都能得到同樣的認可與尊重,那時,多元擇校與多元就業才算成為現實,多元的人才評價觀念才算真正深入人心。
過去,網上曾熱傳過一段“藍翔校長在畢業典禮上的講話”,講話里說:“咱們藍翔技校就是實打實的學本領,咱們不玩虛的,你學挖掘機就把地挖好,你學廚師就把菜做好,你學裁縫就把衣服做好。咱們藍翔如果不踏踏實實學本事,那跟清華北大還有什么區別呢?”一度引來了不少網友的調侃。不管上述講話是否真的出自藍翔校長之口,它恰恰說到了點子上,藍翔的價值,就在于和北大、清華“有區別”,中國既需要北大、清華這樣的綜合性大學,也需要藍翔這種定位明確的職技院校,在藍翔自己的辦學定位上,它也可以是“一流名校”。只有形成這樣的觀念,才能推動各學校明確自身定位,并在自身定位上努力辦出一流。學校的辦學定位沒有高低之分,不要認為通識教育就比職業教育高人一等,綜合性大學就比文理學院更勝一籌。
改變當今社會上名校觀念的偏差,首先需要教育管理和評價制度的改革,不再人為地把學校分為三六九等,我國的高考改革,已經明確取消了學校的錄取批次,最近,教育部宣布廢止985、211工程建設文件,也傳遞出要淡化學校985、211身份的積極信號。學校沒有了等級身份,受教育者選擇學校時,就能更多地關注學校本身的辦學質量和特色,根據自己的個性和特長選擇更適合自己的成才之路,而不是盲目地崇拜名校。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