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成績即將公布,如何填報高考志愿,不僅是熱門話題,更是火爆生意。為了能讓孩子不浪費考分進入理想學校,不少家長不惜花費重金請培訓機構幫忙支招志愿填報。面對考生家長對于志愿填報的“迫切需求”,目前高考志愿填報咨詢的價格都在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個別機構的填報培訓叫價已經高達近10萬元。(6月21日新華網)
市場經濟總能發現痛點,咨詢志愿填報的生意這么火爆,收費如此高昂,充分說明如何填報志愿,確實是考生和家長的一大痛點。考的好還得填的好,這是現實,想當年,我就是志愿撞車滑檔的直接受害者。如今雖然是所謂平行志愿,但其中門道依然很大,相比高校還可以提前開展“掐尖”,考生對于怎樣的分數可以上怎樣的高校,幾乎完全是兩眼一抹黑。這是一場單盲實驗,形同撞大運。
有人提醒考生和家長不要上當受騙,這種善意的提醒當然很有必要,但是,這恐怕不是問題的關鍵。家長愿意掏錢,不會是傻瓜,培訓機構敢獅子大開口,也不會沒兩把刷子。所謂大數據填報志愿,真的只是胡謅嗎?我不這么認為。相反,大數據對于填報志愿肯定是很有幫助的。
培訓機構的老師幫人填志愿,當然不是因為善于掐指一算,而只能是依靠大數據系統。當大數據很完善,怎樣的分數最有可能考上怎樣的高校,其實就像是看澡盆里的魚,一點都不神秘。如果相關機構對此確有研究,屬于市場交易的收費行為,非但不應簡單質疑,反而應該充分肯定,因為它能幫助很多考生,不浪費自己的分數。
真正的問題是,那些交不起錢的孩子,在填報志愿時可能完全處于盲人摸象狀態。多少年了,收了報名費的考試機構,所能提供給考生的依然只是一份簡單到無用的報考指南。培訓機構用來賺錢的往年錄取情況大數據系統,其實是考試機構應該向所有考生免費提供的,報名費里應該就包含了這個錢。不對考生提供,只出售給培訓機構,信息公開變味成了信息買賣。
現實很清楚,培訓機構找到了考生和家長的痛點,考試機構卻一直在無視。尤其是那些農村孩子,他們對所填學校和相關專業幾乎一無所知,考試機構從來不覺得自己有相關的咨詢解答義務。說白了,10萬元志愿填報費,賺的不是別的錢,而是信息壟斷費。考試機構不對外提供相關信息,考生只能求助于收費的培訓機構;而那些交不起錢的考生,依舊在撞大運。
由于報考者太少,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醫學院等幾所京滬名校,2015年在江蘇的理科投檔線就是本一線。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考了更高的分數卻只能上更差的學校,好學校也招不到好學生,這對雙方都是損失。基于大數據系統和填報信息實時公開,這樣的情況必然大幅減少,關鍵是,考試機構應該快點從報考指南時代走入報考大數據時代。(舒圣祥)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