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融資成本的方法之一是進行直接融資,在二級市場進行再融資是比較便利且成本低廉的平臺。上市公司與中介機構深諳此道。于是一些上市公司打著補充流動性資金、償還銀行貸款與發展主業的旗號推出了再融資計劃。這一現象引起了監管層的注意,并對補充流動性資金與還貸式再融資采取了監管措施,以維護好二級市場的融資秩序。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5月份以來,就有超過60家上市公司的再融資項目接到了監管層的反饋意見,其中有24家上市公司的再融資項目被監管層要求詳細說明補充流動性資金以及還貸的合理性。
一些上市公司“知錯就改”,馬上根據監管層的反饋意見調整了再融資投向和規模。比如某上市公司就刪除了擬募集不超過20307萬元用于償還銀行貸款項目的條款,募資總額也從初始的不超過70000萬元調整為不超過49693萬元。再如,一家公司決定取消使用募集資金12億元用于補充流動性資金,再融資總額由不超過50億元調減為不超過38億元,且資金全部用于主業發展。
據統計,5月份以來,有近10家上市公司的再融資方案取消或調整了補充流動性資金或還貸項目。
對于補充流動性資金式再融資,監管層自2014年起即要求上市公司再融資方案中要對補充流動性資金的測算依據、用途、合理性等作出詳盡解釋。對于通過再融資進行還貸的方式監管層也有相關規定。
業界專家認為,上市公司補充流動性資金和還貸式再融資的弊端之一是募集資金很容易被轉化為公司的自有資金,繼而可以輕松改變資金用途。這種行為是對二級市場融資秩序的破壞,也是對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侵害。
A股市場上的上市公司有一個顯著特征,那就是募資規模往往高估,包括首發上市和再融資。這么做的結果之一就是導致部分募集資金閑置,而這些上市公司隨后會將閑置的募集資金進行投資理財。
《證券日報》5月5日刊發的一篇文章說明,截至今年5月初,共有411家上市公司宣布投資理財產品,投入金額共計約1816億元。這些上市公司理財資金的來源之一就是閑置的募集資金。比如2013年5月份,某上市公司定增募集47.32億元,但隨后即發布公告,利用閑置募集資金16.5億元購買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這種行為被市場所不解,對募資用途產生質疑。
其實,對于上市公司募資規模和使用,監管層是有明文規定的。比如,《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規定,募集資金數額不超過項目需要量。再如,《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2號——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管要求》規定,暫時閑置的募集資金可進行現金管理,其投資的產品須符合以下條件:一是安全性高,滿足保本要求,產品發行主體能夠提供保本承諾;二是流動性好,不得影響募集資金投資計劃正常進行。
筆者以為,監管層嚴控補充流動性資金與還貸式再融資,通過制度約束上市公司將募集資金用于主業經營,一方面可以促進公司用好低廉成本的股權融資實現主業的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公司主業的積極發展將有利于市場的穩定發展,同時也可以提升公司回報投資者的水平。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