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云南民族大學賣豆漿的韓清突然走紅網絡,而在這所大學的校園里,被稱為“豆漿哥”的他知名度更高。原來,韓清在日常經營中接觸到不少貧困學生,為了能讓他們能夠安心讀書,韓清決定,自己每賣一杯豆漿,就捐出 0.2 元。截至去年 12 月底,韓清已經向學校里的 11 名學生捐了 1.5 萬多元。
韓清的行為,不禁讓人感動。“為了賺錢,我吃過很多苦,所以我希望能在經濟上幫一幫那些經濟困難的學生,讓他們能夠安心讀書,有一個好的未來”,這就是韓清做慈善的初衷。而對于他幫助過的同學,他也從來沒有聯系過。他的言行也讓我們再一次看到,發善心行善舉本應懷著的單純。
這份單純,源于施助者內心的自覺,體現在對名利的疏離。有了內心的自覺,才不會認為施助者對受助者更具道德優勢,有了對名利的疏離,才不會將受助者置于輿論高度關注的境地。因此,有了這份單純,慈善也才能使受助者的人多一份從容,少一些窘迫。
可我們也看到有些人做慈善或以“恩人”自居,或將其當成出名的手段,更有甚者還要博得個“首善”的名號才肯罷休。雖然我們不能否認這種慈善中所包含的積極價值,但本應是出于內心自覺,體現自身修養的善行善舉,最終成為一件博得名利的工具,充滿了浮躁喧嘩氣息。在閃光燈下,在電視機中,慈善最終成為受助者感激涕零,施助者功成名遂的畫面。
做慈善所應懷有的單純,同樣不能對他人進行輿論綁架。做或者不做,做多還是做少,都是個人自由。做慈善向來有著高尚的光環,它能給施助者帶來內心的滿足和快樂,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因為這是個人的自覺行為,而非強制或者攤派。公眾樂于做慈善的環境有待于這種社會風氣的形成和個人認識的不斷變化,而強制性的慈善從來不會長久。
每個人的能力或有大小,但這從來不是做慈善的障礙。 2 毛錢或許微不足道,但它所包含的善心卻與一張巨額支票的善心是平等的。泰山不拒細壤 , 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擇細流 , 故能成其深。當我們都能以單純快樂的心態做一個施助者,慈善事業才會更加健康。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