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曾大火過的“引力波”又再火了一把。
近日,遼寧一位下崗工人在5年前參加電視節目時提到“引力波”遭到譏諷的視頻在網上熱傳。從當時的視頻來看,當這位只有初中學歷的“諾貝爾哥”向在座嘉賓介紹他的統一物理理論,尤其是提到引力波時,遭到嘉賓和主持人的赤裸奚落。(2月21日《揚子晚報》)
視頻最終以這名“諾貝爾哥”無比尷尬、臺上一片嘩然收場,如今5年之后,當“引力波”作為全球重大發現成為熱聞時,當這個視頻再次被拎出,無疑是狠狠地打了許多人的臉,為此,網絡上流竄著向諾貝爾哥道歉的“呼聲”,有人甚至驚呼,我們在5年前把諾貝爾獎“拱手相讓”了。
從最原始樸素的情感出發,許多人的憤憤不平,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再去看看這段視頻,嘉賓們以及主持人的奚落,以及極盡嘲諷之能事,站在臺上尷尬不已的“諾貝爾哥”一定是不舒服的,如今作為旁觀者,也會不舒服。
不過,當我們對此憤憤不平時,需要拎清的幾個問題是:第一,我們是否秉持了足夠的科學精神?今日所言說的引力波與諾貝爾哥口中的“引力波”是一回事嗎?我們是否真的因此而錯過了一個“高手在民間”的傳奇呢?第二,我們到底需要一個什么樣道歉呢?只是以此來證實“諾貝爾哥”的高明,嘉賓們和主持人的無知嗎?第三、如果沒有年前對引力波的權威證實,當你看到這段視頻時,看到一個只有初中學歷的工人侃侃而談“統一物理、引力波”時,你確定不會心生奚落、嘲弄之意?
事實上,根據某科學普及權威網站的文章,這位諾貝爾哥的確只是在“瞎想”,只是一個口誦科學術語,卻與科學無甚關系的“妄人”,但是, 無論是作為一個選秀節目,或者是對科學真理的研判,我們真正需要憤憤不平的,其實不是嘉賓們和主持人說了什么,而是他們是如何說的。姑且不說因于認知的限制,即便是再資深的科技達人,都不排除他對某個理論的無知或者說知之甚少,在對一個站在臺上、至少是對某個領域有著強烈興趣的民間研究者,作為嘉賓和主持人,首先應對對方葆有基本的尊重,而不是動輒諷刺、嘲弄。
從某個程度上說,五年前的那個舞臺上所發生的,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討論,而是一幫高高在上的人,對一個看似滿嘴跑火車的民間妄人,毫不留情地嘲笑,不知道是否達到了應有的節目效果,但從內容上看,是沒有任何建設性的,從姿態上看,是有失科學風骨的。
我們都說要尊重別人的夢想,對一個可能只是在“瞎想”的妄人來說,“諾貝爾”或許都不能算是夢想,但是,在雙方的對話中,應該秉持科學的精神,正如《最強大腦》中的一句話:科學是判斷的唯一標準。這雖然不會成為所有人的判斷標準,但作為科技領域從業者,是應該恪守這個天條的。
于此而言,當我們對“引力波”舊事憤憤不平時,不是扼腕嘆息錯過諾貝爾獎;也不是痛心疾首貶損民間高手的夢想,而是對科學精神缺失的遺憾,尤其是對民間科學能力的認可。
如果所謂“權威”總是以如此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總是將學歷搬出來,連基本的人格尊重都沒有,又如何激發民間的創新呢?當然,如果網民們由此帶著情緒去憤憤不平,高大上的“引力波”只是一根足以挑起偏激情緒爆炸的雷管,”激發的只是一種群體性狂歡,這同樣不是一種科學的精神和理性的態度。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