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30多歲的楊女士患了一種怪病,被西醫判為“死刑”。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想法,她找到一位老中醫診治,幾個療程下來終于見效。她毅然辭職跟著老中醫當起了學徒。讓楊女士欣喜的是,如果《中醫藥法》正式出臺,跟師學徒也能拿到行醫資格證,有望名正言順地坐堂行醫。
讓業界翹首期盼30多年的《中醫藥法》一旦獲得人大通過,我國就將有第一部關于中醫藥的國家法律。草案征求意見超過32000條,反對者認為,立法是為無照行醫的中醫開綠燈,中藥機構自行炮制飲片屬于法外施恩。支持者認為,《憲法》第21條規定,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若不立法,憲法賦予傳統醫藥的法律地位無法明確。
中醫藥是我國的國粹,國粹需要國法來保障。由于缺乏法律保障,歧視、否定、取消中醫藥之聲不絕于耳,極大地影響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有人說,中西醫早已不是并重,只能說是中西醫并存。這話雖有點偏激,但從傳統醫藥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可窺一斑。目前世界上有54個國家制定了傳統醫學相關法案,92個國家對傳統醫藥單獨立法管理。同為世界人口大國、傳統醫藥大國,印度境內有785萬余名傳統醫藥注冊服務提供者。反觀國內,從1949年到2014年,全國中醫執業(助理)醫師從27.6萬人增加到41.9萬人;同期西醫執業(助理)醫師從8.7萬人增加到289.3萬人。中醫西醫兩種異質醫學體系并存,沖突在所難免。此消彼長并非二者之間優勝劣汰,根源在于游戲規則出了問題。
我國現行涉及中醫藥的法律法規不只是立法層次低、體系不完整,更要緊的是存在明顯“硬傷”——“以西律中”。以《執業醫師法》為例,它成為部分中醫從業者高不可及的“門檻”。拿不到行醫資格證卻有一技之長的15萬名民間中醫,只能淪落為非法行醫。幾千年來,中醫一直靠的是師承教育,師帶徒出名醫。清代名醫葉天士曾拜師17位名醫,才學到精湛的醫術。如今中醫師承教育雖然得到認可,但缺乏可操作性,只能當學徒不能行醫。2015年,朱良春、石仰山等8位國醫大師先后逝去。60位國醫大師現已去世超過1/3。年近百歲的國醫大師鄧鐵濤自嘲為“一代完人”。一個個遠去的身影,折射出中醫薪火相傳的焦慮。《中醫藥法》草案提出,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或者經多年實踐、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經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中醫醫師資格。
《執業醫師法》《藥品管理法》中一些中醫藥規定,被詬病為“中醫西化”“中藥西管”,《中醫藥法》草案在不觸動兩法的前提下,立法效力如何?當前,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堅持立改廢釋并舉”,本著后法優于前法的原則,草案應對兩法中相關內容重新規定,確保為中醫藥發展松綁。
中醫藥發展的困境,僅靠一部立法尚不足以藥到病除。但立法如同一劑強心針,提振著中醫藥行業的信心。立法推進的過程,也是中醫藥界不斷發揮特色優勢、贏得認同的過程。立法能為中醫藥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充分發揮五種資源優勢,有助于我們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共同迎接中醫藥的春天。
(責任編輯: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