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上午,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5年中國經濟運行總體狀況的最新統計數字。值得注意的是,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0個方面的數據,幾乎所有媒體都在相關消息的處理上突出了2015年中國GDP增長創下25年來新低的數字,在標題中直接摘出國家統計局的有關數字:2015年全年中國GDP同比增長6.9%,創1990年以來年度GDP最低漲幅。
當然,許多媒體在迅速登載這一消息的同時,也回顧了去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設定的2015年中國GDP增長7%左右的目標。也有媒體提及在去年第四季度開始時李克強總理所說,實現7%左右的增速實屬不易,7%左右的GDP增速高一點低一點都是可以接受的。
6.9%的GDP增速,恰在7%的偏左一點,應該在李克強總理所謂“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并且,以當前國內經濟走勢以及亞洲周邊地區和世界經濟狀況來看,6.9%的GDP增速還是相當“可以接受的”一個數字。即使不考慮世界經濟增長周期的因素,以中國經濟體量之大,維持6.9%的GDP年均增速也的的確確是“實屬不易”的事情。
上個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16年的經濟工作重點“主要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這五大任務,都是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方面。中國產業結構失衡的主要表現就是產能過剩。中國制造業占GDP比重畸高不下,貢獻率最高達60%,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則超過50%。不以市場需求布局的粗放式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其結果必然是環境嚴重污染、產能嚴重過剩。產能過剩是利益驅動的結果,也是一段時間內政績觀導向的結果。由政績觀導向的利益,與由市場導向的利益,在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中的作用是不同甚至相反的。
毋庸諱言,6.9%的GDP增長數字,對于已經在過去二十多年中習慣10%甚至更高增長速度的人來說,確實不是一個漂亮的數字。并且,這一數字結合其他經濟運行數字以及世界整體經濟態勢,也確實給中國經濟增長前景增加了更大的下行壓力。不過,不論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歷史,還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歷史,都告訴人們,若要調整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降低增長速度是必需的前提,松弛緊繃的經濟關系則是必需的調整環境。
但是,GDP增速降下來,經濟關系松弛下來,卻并不意味著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進行及其成功有了保證。也就是說,如果GDP增速新低是為結構調整付出的必要代價的話,那么,這種代價與結構調整的完成之間也并不能自動畫上等號。產業結構、經濟結構調整的背后,是對現有的利益結構進行調整。追求有質量的GDP增長,難度正在于此。
(責任編輯: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