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關于“十三五”的基本目標、基本理念以及各項工作部署都體現了這一重大原則。把握這一原則,是理解《建議》各部分內容的關鍵。
一、深刻認識“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這一重要原則的意義
人民群眾是社會生產力、社會生活和社會歷史的主體,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建議》提出的“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這一重要原則,同我們黨在此前提出的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是科學發展的主體,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一樣,都體現了堅持馬克思主義和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的一致性。
1.全面小康來自人民,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小康,是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聯系在一起的。1979年,鄧小平同志用“小康”來描述中國式的現代化,反映了社會發展規律,代表了人民的意愿。進入新世紀,我們黨根據人民新的愿望和要求,進一步提出,要在21世紀的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八大當選黨的總書記后,開篇之作就是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演講詞,主題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他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2.全面小康依靠人民,是億萬群眾共同創造的事業。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回首改革歷程,從包產到戶的全面推開,到萬眾創業的蓬勃興起,正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勇敢探索,推動中國改革發展步步向前。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深水區,發展面臨諸多問題,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現象依然存在。要推動制度創新、破解發展中的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更加需要凝心聚力、集思廣益,從人民的實踐創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3.全面小康為了人民,是人人共享的幸福社會。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們黨在執政實踐中,總是時刻關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檢驗各項方針政策的根本標準。《建議》明確提出,今后五年要在已經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新的目標要求。主要是: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實現這些目標要求,十幾億人民將以“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主人翁姿態,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包括人民生活、社會保障、教育和健康等,都是使全國人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生存環境得到全面改善的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理念,包括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都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為了實現這些理念和目標,《建議》提出了許多新的重大部署,這其中,始終貫穿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1.堅持以人為本,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就業之源。《建議》提出,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鼓勵以創業帶就業,建立面向人人的創業服務平臺。同時,還提出了一系列舉措。這些舉措體現了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原則,必將調動人們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萬眾創業新局面。
《建議》對如何推動創新發展作了系統闡述,提出了許多新的重大舉措。比如,著力擴大居民消費,推動消費結構升級,發揮消費對增長的基礎作用。比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勵人才弘揚奉獻精神。比如,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比如,堅持就業優先,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鼓勵以創業帶就業,建立面向人人的創業服務平臺等。
2.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我們黨一直高度重視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20世紀80年代初,我們就把環境保護作為基本國策,“九五”計劃決定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十五”計劃首次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的目標。“十一五”規劃首次將能源消耗強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作為約束性指標,提出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把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要著力點,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生態文明水平。近年來,盡管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但經濟發展面臨越來越突出的資源環境制約,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迫切。比如,就資源來說,我國重要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快速上升,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嚴重缺水,耕地逼近18億畝紅線;就環境來說,一些重點流域水污染嚴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氣增多,環境群體性事件頻發;就生態狀況來說,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37%、沙化土地面積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生態系統破壞帶來的自然災害頻發。從源頭上、從根本上跨過資源環境這道坎,是保持經濟持續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
《建議》明確提出,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建議》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六個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的制度安排。落實這些舉措,將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推進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3.堅持共享發展,著力增進人民福祉。《建議》提出,要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比如,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增強政府職責,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比如,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擴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覆蓋面;推進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比如,在收入分配上,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縮小收入差距;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比如,在社會保障上,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完善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制度;健全醫療保險制度;推進制度整合,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比如,在人口政策上,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保障婦女和未成年人權益,健全扶殘助殘服務體系。可以預期,隨著這些重大舉措的落實,人們所追求的平等機會、健康生活、安定社會環境等美好愿景將加速實現,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將有更多獲得感,社會將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邁進。
三、充分發揚民主,團結億萬群眾共同奮斗
經濟社會發展要靠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來保證。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一步保證了廣大人民群眾依法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充分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我們要進一步發展人民民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而奮斗。
1.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建議》提出,要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體制機制。注重培養選拔政治強、懂專業、善治理、敢擔當、作風正的領導干部,調動各級干部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激勵廣大干部開拓進取、攻堅克難,更好帶領群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要堅持依法執政,加強法治政府建設,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增強全社會特別是公職人員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觀念,在全社會形成良好法治氛圍和法治習慣。
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充分發揚民主。人民的衷心擁護和支持,人民主人翁精神的充分發揮,是全面小康取得決勝的不竭動力。要充分發揚民主,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提高宣傳和組織群眾能力,加強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問題的協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項權益,激發各族人民建設祖國的主人翁意識;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最大限度凝聚全社會推進改革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共識和力量;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加強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
3.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建設平安中國,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建議》特別強調,要堅持人民利益至上,加強全民安全意識教育,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和管理制度等,切實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我們相信,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舉措的落實和戰略目標的實現,必將極大地惠及民生、富民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