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國家旅游局獲悉,為加強針對“不合理低價游”進行專項整治,維護游客的合法權益,特別做出以下提示:一、希望游客要堅決抵制“不合理低價游”;二、游客不得與經營者簽訂虛假合同;三、鼓勵游客舉報和監督“不合理低價游”等行為。(10月25日 中國廣播網)
“零團費”、“購物團”等的“不合理低價游”亂象,著實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為此,今年“十一”黃金周前,國家旅游局又專門印發相關意見,明確認定了“不合理低價”的5種行為和欺騙、強制購物的8種行為。但無疑,這次的“特別提示”,顯然與近日有大陸游客在港某指定購物點被毆致死事件有關。然“提示”甫出,坊間頓時質疑紛起:參與“低價游”,豈能游客也受罰?
按照國家旅游局的解釋,之所以提示“游客不得與經營者簽訂虛假合同”,據稱是某些經營者為規避行政主管部門執法檢查,先與游客達成某種默契,而后通過變更行程,減少游覽時間,增加購物時間,使游客在不知不覺中受騙上當。由此官方提醒道,游客若與經營者簽訂虛假合同,一方面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另一方面,一旦被查獲,不僅不能獲得賠償,還將受到處理云云。解讀出這種“受害者還可能再受罰”的提示之意后,公眾自然覺得不可理喻,甚而腹誹其是另一種的“推諉塞責”了。
整治和杜絕“低價游”,可考慮通過各種有效手段,鼓勵游客積極舉報“不合理低價游”等行為,這種思路沒有錯。然而,如何充分發揮社會監督的力量與作用,促使廣大游客參與到堅決抵制“不合理低價游”的行動中來,我以為,不僅僅需要游客“火眼金睛”地提高自我防范意識,為了從根本上消除“虛假合同”對不知情游客帶來的維權“誤傷”,其實完全可以換一種治理思路,也即鼓勵所有游客的“潛伏”而行,進而配合相關部門,真正做到對“不合理低價游”的“發現一起、曝光一起、查處一起”。
不必諱言的是,從依法經營的角度看,旅游攬客中“甘愿燒錢”的“低價競爭”未嘗不可,法不容許的任意縮減旅游時間、千方百計“強制購物”等行為。那么,作為旅游主管部門,其實只須牢牢認準“打蛇打七寸”這一條——不管你經營者是否偷梁換柱、瞞天過海,或是用“虛假合同”來規避執法檢查,只要有消費者投訴了“亂改行程”和“強制購物”,就算這些游客是“知假買假”,參加了“低價團”卻不愿充當“購物客”,對于涉事的旅游組織和服務者,也必須按其自作聰明的“備案規則”行事,該罰則罰,該撤牌就撤牌。
常言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如果是真正站于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應有立場,而且也愿意說到做到,對那些耍奸使詐、坑客擾市的“害群之馬”絕不姑息,就不必令人猜疑多多,提示什么“游客不得與經營者簽訂虛假合同”;倒是無妨用執法事實“友情提醒”公眾,盡管先作“隱身”和“潛伏”,去成為違規商家的“引誘對象”,而后則舉報揭發,讓縮減游程、強制購物者“雞飛蛋打”、自作自受。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