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瀏陽市舉行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祭孔大典,在大典上,祭孔樂舞67年后完整重現。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典的尾聲,40名身著藍色漢服的學童完成了識字洗禮的開筆禮——正衣冠、朱砂啟智、開筆破蒙、國學誦讀。(9月29日《長沙晚報》)
眾所周知,中國文化以厚重為特征,儒家學說更是其重要內容。瀏陽在孔子誕辰日舉辦開筆禮,無疑為在場的孩子提供了近距離看國學的文化窗口。然而,揆諸現實,更多孩子卻仍被束縛在應試教育的框架之中。他們中很少有人會系統地去接觸國學經典。可能很多孩子知道肯德基,知道麥當勞,卻不知道炎帝就是那個“嘗百草”的神農氏,不知道他與我國的農耕文明頗有淵源。
誠然,這些年,社會上也出現過一陣國學熱,不少父母會把自家孩子送入各式各樣的國學班。這些孩子穿漢服,學禮儀,著實讓我們眼前一亮。但是,我們顯然更希望看到孩子們穿著現代人的衣服,在朝陽的映照下,習慣性地朗誦詩詞歌賦;我們也更希望他們能用心去誦讀經典文集,能握好很多大人都已經不會握的毛筆。因為,這些才是國學的實體內核。如果在新生代里,我們看不到這些傳承元素,那又何談對先賢的慎終追遠?
這讓我想起陳之藩先生在《劍河倒影》里的一句話:很多很多的時間,才能形成一點點歷史;很多很多的歷史,才能產生一點點文化;很多很多的文化,才能培養一點點傳統;很多很多的傳統才能造就一個國度的特有文明。而今,很多家庭的日子已經過殷實了。孩子們有更好的條件去接觸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如何讓傳統文化與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不斷相遇是家長和學校應該思考的問題。
要知道,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是這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一個民族若失去了文化傳統,就會如同沒有根的浮萍。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每一代中國人都有責任守護傳承我們特有的文化景觀。筆者希望祭孔大典的落幕是文化傳承活動的一個新的開始。我們站在今天的位置,打量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廊,也許每個人會有自己的視角,但呵護文化坐標,卻是我們的共同責任。
(責任編輯: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