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督查的手段點醒這些“沉睡”或“裝睡”的資金和項目,使其“重啟”乃至“快進”,把該花的錢花在刀刃上,該負的責任切實承擔起來,才能讓改革有效落地、群眾真正受益
工作抓落實,督查不手軟。繼國務院大督查第一批問責結果公布之后,近日,第二批核查問責不作為情況又公之于眾。經有關地區核查和監察部審核,24個省(區、市)依法依規對249人進行問責,給予黨紀政紀處分。(相關報道見第十版)督查結果再一次顯示了“抓典型、嚴問責”和“言必信、行必果”的施政理念。
此次督查問責以雷厲風行之勢告誡黨員領導干部,不干事、不作為不僅不足取,而且要追責。從公布的情況來看,受處分的249人中,有誡勉談話的,也有受到黨內警告乃至免職的;從干部級別來看,有縣處級,也有地廳級。問責結果打斷了少數干部“平平安安就可以占位子,舒舒服服就可以領票子,庸庸碌碌就可以混日子”的念想,讓為官不為者如坐針氈。今后,“不作為”不僅僅是一種作風問題,而且要通過督查問責,和“干部能上能下”的機制相銜接。
問責精細化,是第二批核查問責的重要特征。此輪核查,重點聚焦資金沉淀、項目拖延、土地閑置、棚改遲緩等不作為典型問題。這四個方面都涉及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等重大決策部署,干部不作為影響的不僅僅是一個項目、一筆資金,更會影響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損害黨和政府在群眾心中的形象。正因如此,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不作為的干部,該問責的要問責,該‘挪位子’的要‘挪位子’。”“必須問責到人,打到痛處,采取有效措施,不護短不遮丑。”這既是大督查需要達到的效果,也是干部要干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應有之義。
以“大督查”推動工作“真落實”,是此次督查問責的重要目的。處理結果顯示,有些財政資金早就到位了,相關工程卻遲遲未動;有些項目規劃了十幾年,預算內資金也早已下達,原本早該完工,結果拖延至今;還有些涉及棚改等民生工程進展遲緩,群眾怨聲載道。這背后究竟是“懶政”“怠政”在作怪,還是存在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無論如何,用督查的手段點醒這些“沉睡”或“裝睡”的資金和項目,使其“重啟”乃至“快進”,把該花的錢花在刀刃上,該負的責任切實承擔起來,才能讓改革有效落地、群眾真正受益。
作為本屆政府的重要創新,大督查是政府職能轉變的內在要求,也是市場經濟環境下,“大政府”向服務型政府、法治政府轉型的必由之路。全面深化改革要求,通過簡政放權,進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簡政放權不是撒手不管,而是由事前審批轉向事中、事后的監督和執法。李克強總理指出:各地區、各部門要把落實政策措施作為“軍令狀”和鐵的紀律,主動破解改革和發展難題,確保完成全年主要目標任務。大督查,就是監督和執法的重要形式。通過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長效機制的建立,推動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我們做人一世,為官一任,要有肝膽,要有擔當精神,應該對‘為官不為’感到羞恥”。督查問責,給“為官不為”者敲響了警鐘,讓他們真正感受到了壓力和責任。“打到痛處”的問責結果,一方面促進了財政沉淀資金的盤活利用、推動了政府投資項目的加快落地,另一方面也為狠抓政策落實促發展提供了動力。下一步,國務院還將組織第三批核查問責。相信隨著大督查的開展,干部爭干事、人人思作為的從政品格將蔚然成風。
(責任編輯: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