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美價廉本應受到市場和消費者的歡迎,然而記者調查發現,關鍵時刻一些能救命的廉價好用藥在現實中卻成為“孤藥”。比如專門治療嬰兒痙攣癥的注射用促皮質素(ACTH),本是一盒不到8元的普通藥,但因為醫院中難覓蹤影,黑市上被炒到4千元,相當于正常價格的500多倍。(9月15日《西安晚報》)
從抗癌藥到罕見病用藥,廉價而又好用的“救命藥”,卻頻頻遭遇短缺甚至斷供,由此而引發藥品短缺危機,不僅隔三差五便要上演,甚至大有“你方唱罷我登場”之勢。廉價好藥何以短缺,又該如何保障救命藥的供應,是必須深思的問題。
不可否認,救命藥短缺,“廉價”固然是個重要原因。假如廉價藥生產不賺錢甚至賠本,斷供自然是遲早的事兒。不過,導致藥品短缺的原因,的確還不只是廉價這么簡單。事實上,藥品短缺問題如今已被世衛組織視作全球性挑戰,就連美國的衛生體系也同樣時常受到藥品短缺的困擾。而從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100種藥品短缺的原因追蹤來看,除了價格因素之外,市場監管與整合、制造商合并、原材料供應、產品召回等,都可能成為導致藥品短缺的原因。盡管國內藥品短缺的原因,可能有自身獨特市場因素,但對于藥品短缺具體案例的深入追蹤與原因定位,無疑是有效應對藥品斷供的重要前提。
救命藥當然不能太“廉價”,而必須建立合理的價格機制以刺激生產,保障供給。但除了價格因素之外,救命藥的其他斷供因素,也同樣不應忽視。從國內藥品斷供的案例來看,供應商的數量過少,幾乎是個共同特征。可以設想,即便利潤尚可,過度依賴個別供應商也仍然意味著高風險。一旦供應商出現策略和產能調整,甚至只是升級一下生產線,都可能導致藥品斷供,這類案例也的確發生過。從這個意義上說,保障藥品供應安全,供應鏈管理的基本常識,當然不應違背。那些供應商過少的救命藥,斷供危機其實始終如同一柄懸而未落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此外,信息傳遞的不暢甚至誤導,同樣可能成為藥品斷供的誘因。保障藥品供應安全,確保信息的透明傳遞,也就至關重要。而隨著信息化與互聯網的發展,應基于醫院購藥與藥企生產的現有數據,對藥品供需關系進行預測,從而更有效的指導供需匹配,防范供需脫節。
在這方面,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已采取措施,與制造商合作以防止或減少藥品短缺的影響。這些舉措包括提前通知、加快檢查和靈活管理,并計劃在日常醫療系統中建立透明度更高的供應鏈監控制度。通過對比訂單、庫存和每月消費水平,對藥品供應情況始終能夠保持警覺,適時提供藥品短缺的早期預警。不僅如此,在沒發生藥品短缺時儲備重要物資,未雨綢繆,確定后備供應商,尋找合作伙伴,以便在藥品短缺時期進行合作和信息資源的共享。這些經驗無疑值得借鑒。
基于此,藥品斷供的背后,其實有著綜合性因素。面對廉價救命藥頻頻曝出的斷供危機,唯有加強醫療系統用藥信息的透明度,建立未雨綢繆的預警機制,完善藥品供應與應急體系,才有望從根本上化解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