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36所中小學今秋將試點金融理財課。記者獲悉,廣東省率先試點將投資者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地方課程體系。廣州也成為國內首個將金融理財知識教育納入到國民教育地方課程體系之中的試點地區,36所試點學校約有一萬名學生參與該課程。(8月27日《南方都市報》)
“理財從娃娃抓起、炒股從娃娃抓起”,這樣的新聞在國內難免引起公眾的爭論,乃至質疑。但在國外,中小學開設理財教育課程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十分重視重視中小學的理財課程,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課程教育政策和目標。華師大學生李真,就曾撰寫《美國中小學理財教育及課程》進行相關介紹。
筆者作為一名編輯,曾主持過一個名為“域外啟示錄”的欄目。澳大利亞華人作者——趙何膺,也曾介紹自己兒子所在猶太小學經歷的一場“拍賣會”。“拍賣會以班為單位,每個班級分配同樣數額的貨幣道具”,由每個班的代表參加拍賣。而且,拍賣會現場宣讀“相關法律”。拍賣的內容是:一個星期不做作業。”作者評價:這種金融理財教育,讓孩子們學會團隊協作,遵紀守法,巧妙使用資源,合理而有智謀的競爭,以及如何把課本知識運用到游戲之中。
趙何膺也介紹稱:這樣的理財有戲很多,學校通過這些理財、金融類的游戲把孩子同成人世界緊密聯系,等孩子們長大后步入社會,就更容易適應激烈的競爭環境,并在競爭中取勝。
顯然,當下的中國正在更加富裕,對于國人理財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換言之,理財能力將逐步成為國人的主要生存能力之一。我們的教育改革參考國外的經驗,教導學生更快地適應社會,了解相關知識,益處頗多。
而且,中國教育亟需引進理財類課程,還有一個特殊因素:一些中國的孩子,已經擁有了數額不小的“壓歲錢”。2014年春節期間,新京報記者調查北京90名10到13歲孩子發現,孩子們今年平均收到4867元壓歲錢,比去年上漲了5%。《美國中小學理財教育及課程》文章中所援引的數據顯示,我國北京、上海、廣州等九個城市的調查中,6—15歲的孩子擁有的零花錢和壓歲錢的總額已經高達56億元人民幣。在這些孩子們擁有巨額零花錢的同時,中小學生的消費大多卻處在隨心所欲、揮霍浪費的狀態中。
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更應該引導孩子了解金錢,擁有相關的理念,避免不理性的揮霍。筆者認為,這項教育改革舉措恐怕也沒有直接讓孩子去理財和炒股的意思。公眾如此理解教育改革,是一種曲解和誤讀。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