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事故高發,有多方面原因。需通過一次次地積累經驗、總結教訓,最終形成規范、完善制度,把安全事故中人為的主觀因素降到最低。
“公共安全連著千家萬戶,確保公共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5月29日的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如此描述公共安全的重要性。近來發生的多起安全事故,讓人更感“公共安全”一詞沉甸甸的分量。
從河南魯山養老院的大火,到湖南新寧側翻的大巴;從東莞超市軟包裝飲料被投毒,到遼寧葫蘆島液化氣爆炸居民樓坍塌;從陜西淳化大巴車墜崖,到貴陽暴雨滑坡居民樓坍塌……新聞一次次讓人感受到,“公共安全無處不在”。誰都可能去超市買瓶飲料、坐各種交通工具出行,公共安全并非是書本上的概念,而是跟每個人都切身相關。
應該說,公共安全事故高發,有多方面原因。進入夏季,氣溫升高、極端天氣變多、人員流動增加,使得事故發生幾率更大。而今年,從美國南部暴雨到印度持續高溫,更有著厄爾尼諾抬頭的背景。從更大層面看,一個國家人均GDP在1000至3000美元區間時,也會進入一個矛盾凸顯的事故頻發階段。更何況,我們國家30多年的高速發展,壓縮了西方社會幾百年的風險。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選擇“公共安全”這一主題,正顯示了對這一問題的高度重視。
每一個公共安全事故,都會以慘痛的代價,給社會上一堂安全課。誠然,在一些安全事故中,存在不可控制、不可預測的客觀因素,即便是社會管理經驗豐富的發達國家,也難以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發生。對于處于“風險膠囊”中的中國,更需通過一次次地積累經驗、總結教訓,最終形成規范、完善制度,把安全事故中人為的主觀因素降到最低。每次事故之后,公眾都會要求進行詳細調查、給出合理結論,這不僅是對事故的受害者負責,更是對自身安全的關注。
當前的公共安全風險,是一種系統性的風險,經常附帶連鎖反應與“次生災害”。在這樣的情況下,過去那種分環節或分領域的監管體制,也容易顧此失彼,難以應對全鏈條和流動性風險。以魯山養老院大火為例,從養老機構到民政部門,都需要進一步明確責任,更好地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正如新華社在一篇評論中指出的,“公共安全問題任何時候都不能心懷僥幸、麻痹大意,要始終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亂。短期來看,在主汛期來臨、厄爾尼諾氣候影響凸顯的背景下,各地各部門要加強對突發極端天氣的預警預控,著力補齊短板、堵塞漏洞;長遠來看,要堅持問題導向,圍繞公共安全建設抓重點、抓關鍵、抓薄弱環節,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
希望公共安全的警報永遠不再拉響。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