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市民齊先生的私家車,被一只花盆砸中了,修車花費了一千七百多元,但是整棟樓的業主都不承認是自己扔的花盆,齊先生原想通過居委會、物業找到這棟樓的所有業主進行協商,共同來承擔修車費用,但是遭到了這些業主的拒絕,于是齊先生將整棟樓的業主告上法庭,要求賠償自己的修車費用。齊先生表示:“錢不是個大數目,但人們對法律的認識不夠,另外對這個扔東西的處理太簡單了,真要砸到人怎么辦,給一個警示和教育!苯辗ㄔ航泴徖碚J為,除一樓以外的其他26位業主都應該承擔補償責任。
新聞一出,立刻引起輿論軒然大波,許多看客紛紛表示:樓上許多人家根本沒有扔過花盆,只是就是因為住在那里,卻被要求賠償,真是實實在在的“躺槍”。但是筆者認為,從我國法律上看,這個判罰并沒有錯,很是合理:我國《侵權責任法》第87條明確規定,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筑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給予補償。這就是法律上俗稱的“高空墜物連坐法”,26位業主共同承擔補償責任正是基于該法條所體現的民法公平原則。
其實,如果考察世界各國法律,便會發現無論是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埃塞俄比亞等大陸法系國家,還是英美法系國家,都沒有類似法條或判例,世界范圍內只在智利民法典里發現相似規定,因此該法條在當初出臺之時確實引起了法學界的一些爭議,但是這確實已經是最適合我國目前國情、最適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選擇了。這個法條的好處在于:第一,賠償了被侵害人的損失,今后如果其他住戶也遇到此類問題,便適用這個制度來得到賠償,總體來說有助于和諧社會的深入推行;第二,有助于找出真正的侵權人,如果有人知道誰是“真兇”,那他肯定會為了不用自己賠償而說出來;第三,有助于開展各項防范宣傳工作,如果這類案件頻發,那小區內的居民肯定會引以為鑒、以身作則,監管自己的行為規范。對于政府部門而言,法律是統治和維持社會秩序的工具,當發生類似的案件時,此法條能以最合適的方式解決問題。
近些年,隨著居民文化生活等各方面水平的不斷提高,私家車越來越普及的同時,高空拋物的案例也日益增多。高空拋物隱藏了許多的安全隱患,不管是行人還是車輛,也許你不經意的一個煙頭、一個易拉罐、一塊碎玻璃片,帶來的就是一場大火、一個事故和一次傷害。這次判決不僅為人們做出了一個警示作用,也彰顯了法治的公平和正義,能督促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加強自律,提高素質,如果每個人都不遵守規則,隨意拋物,那么你也有可能隨時“躺槍”。
(責任編輯:周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