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上午,海南航空一架波音737-800客機從上海虹橋飛抵北京國際機場。這個航班使用了由中石化從餐館收集的餐飲廢油(俗稱“地溝油”)轉化而來的生物燃料。這是我國首次使用生物航油進行載客商業飛行,標志著我國航空業在節能減排領域進入商業飛行階段。(3月22日《西安晚報》)
猶記得2012年,一條“荷蘭航空將在華購2000噸地溝油造飛行用油”的新聞,令許多為地溝油頭疼的國人艷羨不已,“我們的地溝油還在‘上桌’,人家的地溝油已經‘上天’”。如今,我們的“地溝油”飛機也完成了載客首飛,我國成為繼美國、法國和芬蘭之后,第四個擁有生物航油自主研發生產技術并成功商業化的國家。
據介紹,生物燃油主要的優點是二氧化碳排放比較少,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50%―80%,最高達到90%。地溝油變身生物航煤,一方面低碳環保,能夠大幅減少溫室氣體,同時,可以進一步改變餐飲廢油的扭曲走向,減少流向餐桌危害健康的后顧之憂。不過,在為“地溝油”飛機載客首飛欣喜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雖然攻克了技術難題,但要想大規模推廣還缺一些需要配套的東西。
規范廢油處置。在國外,“地溝油”實際上指的是廢油脂,因為餐廚廢油是不允許隨意倒進下水道。作為世界上餐飲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法國1992年頒布的《垃圾處理法》就明確規定,餐廚廢油不得與其他廚余垃圾混合丟棄。否則,餐廳會被處以高額罰款,甚至被勒令停業,追究經營者刑事責任。反觀我國,餐飲企業廢油往往直接倒入下水道,“地溝油”大多摻雜各種垃圾、雜質,給回收利用帶來很大麻煩。
完善政府扶持。由于技術等方面的原因,生物航煤的生產成本高得多,往往是石油基航空煤油的2至3倍,這無疑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航空公司購買使用的積極性。同時,和收油“游擊隊”相比,生物燃料煉制企業收購價沒有競爭優勢,給原材采集和規模化生產造成困擾。專家建議,政府部門需要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對利用地溝油生產生物燃料制定鼓勵政策,包括提供補貼、減免稅賦、給予研發資金支持等。
尋求法律支撐。盡管地溝油“飛天”取得成功,但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是,我國目前沒有將生物柴油添加到汽柴油及航空煤油的相關法律政策。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化石能源與應用催化研究部部長田志堅指出,國家油品實行壟斷銷售,中石油、石化企業巨頭不屑于采集地溝油,制取生物柴油并銷售,從而使地溝油失去制取生物柴油后添加到汽柴煤油進行銷售的合法途徑。
一個有意思的巧合是,在地溝油飛機首飛的三天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再次發布通知,嚴防“地溝油”上餐桌。其實,經歷與地溝油這么多年的持久戰,我們應該停下來好好反思一下,想想“堵不如疏”的道理。與其精疲力盡地圍追堵截地溝油,不如把更多的資金和精力用于幫助其變廢為寶。早日實現地溝油“飛天”常態化,則有望治標治本,事半功倍。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