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螃蟹,貴得離譜,F在呢,4兩的螃蟹一只才38元”,“反腐讓價格變成老百姓能接受的了”。央視主持人白巖松說,去年11月,他與家人在江蘇一家飯店吃飯,第一次點了螃蟹。
螃蟹消費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在本質上是餐飲消費的價值回歸。只不過和星級酒店“降價潮”一樣,“螃蟹平民化”是和反腐密切相關的。一旦制度的籬笆越扎越緊,符號消費的虛火就會逐漸黯淡甚至熄滅,餐飲消費才會更加理性。
在今天的中國,身份和社會地位的象征有一部分還體現在吃上。人們通常按照食物的品質和成本賦予其差異化的符號意義,稀缺的食材、考究的工藝共同成就了美食在等級化的金字塔體系中的高位。商業資本對符號消費的推波助瀾,讓螃蟹在實用價值之外,還具備了一種社會的符號意義。
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認為,消費的趣味與偏好是社會身份和社會認同再生產的工具;正因為如此,人們通常會利用消費上的差異,來建構不同社會階層的界限,消費的社會表現功能也在這里。在一個越來越注重養生的時代里,螃蟹的營養價值不斷被放大,成為市場的“寵兒”,成為“節禮”的首選。螃蟹價格的“水漲船高”,也和老百姓漸行漸遠。
在反腐禁令頻發之下,公款消費套上了“緊箍”,“人情風”、“送禮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供求關系的變化,自然會導致螃蟹的“身價”下降。對于百姓而言,螃蟹價格貴一些不是“吃不起”,而是“不劃算”;只有當螃蟹名副其實,老百姓才會有更多的消費興趣和熱情,餐飲也回歸了本色。
畸形的符號消費從來都不會長久,“螃蟹平民化”只是反腐的衍生物。反腐不僅關乎社會治理,也關系到民生,百姓是受益者。自然,在市場需求出現結構性變化的背景下,餐飲行業只有從“小眾”走向“大眾”,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留一席之地,螃蟹才能走向更多人的餐桌。
(責任編輯:周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