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道水脈,不僅是全球最宏大的調水工程,更是資源共享、南北協作、情感互動的區域合作樣板
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長江水一路北上,奔向北京團城湖。“南水北調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習近平總書記的評價,道出這一戰略性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大意義。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正在路上奔流的每一滴長江水,都是人力與精神的偉大結晶。筆者曾走訪多個項目現場,穿黃、渡槽、倒虹吸、暗涵等工程專業術語,與盾構機開掘前進的隆隆之聲共鳴激蕩,讓人豪情滿懷。而這背后,更是無數人默默的奉獻。
庫區移民燃一炷香于先人的墳冢,揮別生長于斯的家園,“國家讓咱去哪兒咱就去哪兒”,僅丹江口庫區,兩年多時間就遷出了34.5萬余人。與移民在一起的,還有移民干部,辛勞與委屈不用說,甚至有因此勞累致死者。京津冀豫馬上就要喝到的長江水,每一口都凝結著庫區移民無私的奉獻。可以說,這一道水脈,不僅是全球最宏大的調水工程,更是資源共享、南北協作、情感互動的區域合作樣板。
南水來之不易,更當倍加珍惜。節約每一滴水,用好每一滴水,是應有的自覺。擰緊水龍頭,改變農業漫灌現象;優化工業用水,嚴管洗浴、洗車等特殊行業用水;回補超采的“子孫水”……受水區的政府既要實行水資源宏觀控制,又要加強微觀管理,更要有“用水不合理,就規劃不批準、項目不上馬”的決心。唯有如此,才能不辜負水源地兒女不計得失的真摯情誼,也才能讓南水北調工程的價值最大化。
潤澤北方的同時,南水北調抬高了沿線生態文明的“水位”。為保一江凈水北送,近年來,湖北、河南、陜西等地累計關停1000多家污染企業,招商引資加高門檻將億元礦石化工產業拒之門外。換個角度看,這也倒逼出一場轉方式、調結構的“生死轉型”。以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為例,沿線城市克服了“流域治污第一難”,非但沒有限制發展,反而實現了更高層次發展。譬如,山東調水沿線的草漿造紙企業減少65%,紙產量卻是原來的3.5倍,利稅是原來的4倍。有了東線的經驗,中線城市發展應有更合理規劃、更良好預期。
受人滴水,報以涌泉。水源地還有不少貧困縣,“感恩庫區”的同時,更需要形成協作機制,以最大誠意、盡最大能力來幫扶庫區發展,“不讓好人吃虧,不讓移民顛沛”。援建滄浪洲濕地公園、北京超市與十堰特產實現“產銷”合作、2020年前北京市每年拿出2.5億元財政資金支持十堰、加大兩地產業園區合作、互派干部掛職鍛煉、兩地學校“牽手”……北京對口支援湖北十堰發展的項目不斷落地,是受水地區與水源地對口協作的一個縮影,更是“以我之淵,潤爾心田;以爾之利,助我發展”共興共榮理念的注腳。
中線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只是萬里長征向前邁進一步,挑戰還有很多。補償政策與水源地長期發展的矛盾、水質保護任務艱巨與長效機制尚未建立的矛盾、移民致富愿望強與產業轉型見效慢的矛盾、工程運營管理與治理資金投入不足的矛盾……無不考驗著辦事能力、執政智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要繼續堅持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的原則,加強運行管理,深化水質保護,強抓節約用水,保障移民發展,做好后續工程籌劃,使之不斷造福民族、造福人民。
據稱,迄今為止,全世界40多個國家有400多項調水工程,比如埃及尼羅河、印度恒河、南美亞馬孫河等,但輸水線路之長、穿越河流之多、工程涉及面之廣,還沒有哪一項工程能比得上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相信,無私的中國精神、強大的中國智慧和勤勞的中國汗水,必將使這種疏通天地的資源共享,成為惠及南北的幸福之泉。
(責任編輯:周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