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7月組織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大督察,目的就是要破除“政令不出中南海”之弊,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廣泛的督察事實上成為一次對施政現狀的全面摸底。強力督察背后,說明官員不作為已成為一種現象。(8月12日《新京報》)
上級的政策是好的,就是讓下面的歪嘴和尚念歪了經。這是很多百姓對政令不暢的認識。對于很多百姓而言,他們也知道中央的政策是多么的惠民、愛民,但是,好的政策卻不見得就能惠及百姓。這就是“政令不出中南海”的一大頑疾。
制定一個政策,需要領導的調研,需要專家的揣摩,需要探索的嘗試。這些過程是多么的不容易。可以說一個好政策從醞釀到實施,付出了很多勞動和智慧。如果在落實的環節,毀在了最后一公里,不僅僅是傷害了百姓,還會阻礙了社會進步,讓所有艱辛付出都成為水中月。
然而現實生活中,政令不暢的事情,腸梗阻的事情,卻時時刻刻縈繞在百姓身邊。當節假日高速免費通行政策一再被阻撓的時候,當異地高考一再被延遲的時候,當辦理出生證明的政策在各大媒體經刊發,北京的一家計生站還對記者叫囂“那是新聞”的時候,我們已經看到了政令不暢的病入膏肓。對于“政令不出中南海”這樣的沉疴頑疾,我們就需要用猛藥來治理。
政令不暢是有著幾個方面的原因的:一者,這觸及了部門的利益,比如說取消某某收費,很多基層單位就會將這樣的文件藏起來;二者,這增加了基層的支出,比如說國家出臺了照顧政策,為了減少“麻煩”,基層甚至會左右當地新聞媒體不讓刊發這樣的消息;三者,減少了手中的權力,比如我們取消很多權力,而基層的官員也會以種種理由不予公布。
知道了這些問題,我們就要有針對性的進行治理。
當高層出臺惠民政策的時候,就要讓各級媒體廣泛宣傳,讓老百姓知道有這樣的事情,知道了,老百姓就會較真的去要求落實政策,老百姓就是最好的監督員;當政策發布后,不能是發布了之,而是要進行民意收集,這種收集不能是層層上報,而是要有一條直達通道。可以在國家的政府網站上開通留言渠道;“政令不出中南海”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在基層官員身上,尤其是一把手。這就需要我們著重加大對一把手的監管,凡是不按照中央規定辦理的地方,我們就要勇于拿一把手開刀。而實際上,我們目前還沒有做到這些。不允許與民爭利,很多地方依然在強行拆遷;不允許收取擇校費,有的地方變著法子也要收。這問題出在了當地一把手的身上。
而最為可怕的還在于,對于中央的各種宏觀調控政策,有的基層政府竟然總結出了自己的“理論”。我見識過一位縣委書記的“高論”,他在全縣干部大會上語重心長地說:“發展就要不拘小節,我們不能闖紅燈,但是我們要敢于闖黃燈,在中央要禁止某件事物的時候,恰恰是發展的好機遇。別人都停下了,我們闖過去,就會奔跑在別人的前面”。這位領導洋洋自得的把他的理論定義為“發展黃燈理論”。這個小例子足以證明“政令不出中南海”的問題所在。
破除“政令不出中南海”沉疴需要用猛藥,這樣的干部就可以直接拿下了。
(責任編輯:張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