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繼續循規蹈矩、讓大量的專利束之高閣,還是通過改革職務發明權益、充分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創業積極性?答案當然是后者
前不久,北京市出臺《加快推進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若干意見(試行)》,為職務發明“簡政放權”、讓職務發明人的智力付出“勞有所得”。比如,科研機構可對科技成果自主處置和公開交易,科技成果完成人和轉化者可獲得70%及以上的轉化所得收益,等等。這個《意見》贏來喝彩聲,科技界人士認為,它打破了對職務發明的種種禁錮,有利于鼓勵科研單位和高校科技人員創造更多有價值的發明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目前,在我國的發明創造中,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職務發明占了大多數。所謂職務發明,就是指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高校、科研單位和企業職工創造的專利多屬此類。2013年,在我國受理的237.7萬件專利申請中,職務發明占八成多。而根據現有的相關規定,高校、科研院所和國有企業的職務發明被定性為國有資產,專利的所有權歸國家、使用權歸單位,專利實施或產業化的收益絕大部分歸單位,與發明人沒有太大關系。
顯然,這些漠視發明人權益和作用、地位的規定,削弱了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人員從事高水平發明創造的動力,抑制了他們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導致專利對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力度長期不足。2011年全國專利調查數據顯示,高校和科研單位授權專利的實施率分別為25.5%和57.6%,遠低于全國70%的總體水平;高校和科研單位授權專利的產業化率分別只有0.9%和7.7%,距離28.7%的全國總水平差距更大。而2013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國內高校授權專利實施率仍不足三成。
是繼續循規蹈矩、讓大量的專利束之高閣,還是通過改革職務發明權益、充分釋放科技人員的創新活力,讓沉睡的專利快點“醒”來?答案當然是后者。
近年來,在職務發明的權利歸屬問題上一直存在爭議。支持所有權歸國家、使用權歸單位、轉化收益大頭歸單位的人認為,只有這樣才不會導致國有資產流失。殊不知,這一觀點忽視了科技人員在發明創造中發揮的關鍵性作用,既不利于專利水平的提高,也有礙專利成果的轉化。
更為關鍵的是,科技創新總是你追我趕、日新月異,科技成果如若不能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一旦新的替代技術出來,就會失去應用的價值,淪為毫無意義的廢紙。為減少專利“在睡夢中死去”的悲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早就以法律形式確立了“發明人優先”的原則,對職務發明人的權益給予充分保障,極大調動了科技人員的創造積極性,有力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
人力資源是一個國家最稀缺的資源,創新是一個社會最可貴的驅動力。期待更多地方和部門下好改革先手棋,打破不合時宜的舊框框,解除制約科技這個第一生產力的制度束縛,讓科技人員創新更有動力、創業更有激情。
(責任編輯: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