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版權局有關負責人透露,該局正在對“今日頭條”進行立案調查。時隔一日,搜狐宣布對“今日頭條”所屬的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權和不正當競爭行為提起訴訟,并索賠1100萬元。
關于“今日頭條”的話題,在媒體上持續“發酵”。正是一句“我們不生產新聞,我們是新聞的搬運工”,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掀起“版權之爭”的波瀾。筆者認為,依靠新技術的發展便利于民固然可圈可點,但“今日頭條”們的明天更需要可持續的模式支撐,且絕不能帶來版權環境的惡化。
對于新生事物而言,其成長需要一定的“土壤”、“空氣”和“水分”,尤其在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社會已經形成了鼓勵創新的條件和良好氛圍。像“今日頭條”這類網絡應用的新秀,今后必將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
但野蠻生長的“今日頭條”歸根結底并非稿件內容的創作者,反復強調給出的是文章“鏈接”而非“轉載”,并不能削減其在版權上存在的問題和風險。個中就里,明眼人一看便知。新聞從來都是智慧和汗水的結晶,通過版權法尊重和保護作者權益,并非單純地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而是為原創創新尋求持久的動力。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創新創造與知識產權保護是協同共促的關系,不需要人為將兩者對立起來,更不能否認知識產權的重要。當“免費搬運工”在一次次打“擦邊球”的過程中,成長為具備一定資金能力的商業機構,此時再刻意回避版權歸屬問題,恐難符合商業倫理。
亡羊補牢,時猶未晚。此次若干家媒體不再忍氣吞聲,站出來維權,是其版權意識的一次集體覺醒。而包括“今日頭條”在內的新聞客戶端面臨的局面,也是對其要老老實實“護住命門再發展”的一次有益提醒。當然,還引發了人們對于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共同創造保護產權良性發展環境的認識和思考。這段時間里,“今日頭條”已迅速與廣州日報達成了庭外和解,據說其與新京報的談判也在進行之中,希望這也能成為“今日頭條”今后與更多媒體保持良好關系、開展良好合作的契機。
“先許可,后使用”是我國著作權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國家版權局對“今日頭條”的調查處理,不但可以聽取各方意見,也將為今后此類事件的處理豎起一個可參照的“標桿”。我們期待,國家相關部門能夠正本清源繼續作為,從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積極應對與技術發展、社會進步伴生而出的新的挑戰,完善相關法律實施細則,協調好創作者、傳播者與受眾的關系,為明日的持續創新做出今日的努力。(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巖 泉)
(責任編輯:周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