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進行第十一次集體學習。習近平同志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推動全黨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圍繞這一論斷,習近平同志提出一系列重要觀點,體現了黨中央對哲學及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重視。
學哲學用哲學是我們黨的好傳統
習近平同志指出:“學哲學、用哲學,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我們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經常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從主觀上可追溯到我們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不對頭,工作方法必然不對頭。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科學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
我們時常處在矛盾包圍當中,經常會遇到許多問題,學哲學能夠提高駕馭矛盾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黨歷來重視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和武裝全黨。毛澤東同志就善于從哲學高度提升我們黨的工作方法,認為我們完成任務是“過河”,完成任務所需要的工作方法是“橋”、“船”;不解決工作方法問題,完成任務就是一句空話。他的《實踐論》、《矛盾論》等,都是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和武裝全黨的重要著作。鄧小平同志認為,我們的干部中很多人不懂哲學,很需要從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陳云同志提示我們的領導干部,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終身受益。
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是以我國現時代的社會存在為基礎的
領導干部的一項經常性工作,就是進行決策。要進行科學決策,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就必須自覺掌握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尤其要運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對所面臨的社會存在作出科學判斷。習近平同志指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我們黨現階段提出和實施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之所以正確,就是因為它們都是以我國現時代的社會存在為基礎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總體部署,是從我國現在的社會存在出發的,即從我國現在的社會物質條件的總和出發的,也就是從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要求出發的”。
對社會存在進行科學判斷,就要對我國的基本國情、主要矛盾和國際地位給以準確定位。當前,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三個沒有變”,意味著今天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不是很高。基于“三個沒有變”,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仍然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
對社會存在進行科學判斷,就要對我國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社會基本矛盾狀況有正確把握。習近平同志指出,只有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結合起來,把社會基本矛盾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才能全面把握整個社會的基本面貌和發展方向。當前,我國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不是很發達,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適應我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變化來推進社會發展。社會基本矛盾總是不斷發展的,所以調整生產關系、完善上層建筑需要相應地不斷進行下去。由此,我們黨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總體部署。
對社會存在進行科學判斷,就要對我國社會發展狀況有準確把握。當前在我國,社會發展動力和創新活力相對不足,社會和諧穩定因素不是很夠。這要求我們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激發社會創新活力。
運用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方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
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學習和掌握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法。所謂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就是根據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客觀要求,分析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適應狀況及其性質、特點。
1978年以來,我們黨運用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方法,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就必須進行改革。今天,要適應我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變化來推進社會發展,就必須全面深化改革。目前,我國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存在部分不適應的狀況。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解決生產關系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部分、上層建筑不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部分。
根據我國社會基本矛盾狀況,從總體上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關系。習近平同志指出: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物質生產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但上層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當前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還不是很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還存在部分不適應的方面。因而,我們黨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就是要解決我們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這僅僅依靠單個領域、單個層次的改革難以奏效,必須加強頂層設計、整體謀劃,增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協同性。
遵循歷史發展規律,依靠人民推進改革。按照歷史唯物主義關于尊重歷史發展規律和發揮人民主體能動性相統一的方法,以及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我們既要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鼓勵地方、基層、群眾大膽探索,不斷深化對改革規律的認識;又要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有意義、才有動力。
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看家本領
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黨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執政,面對著十分復雜的國內外環境,肩負著繁重的執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論思維的有力支撐,是難以戰勝各種風險和困難的,也是難以不斷前進的。黨的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原原本本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這說明哲學理論思維對領導干部的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學習辯證唯物論,可幫助領導干部客觀認識事物。辯證唯物論有兩個基本觀點:一是客觀存在決定主觀意識;二是主觀愿望必須符合客觀實際。這種觀點要求我們樹立求實思維,從客觀實際出發。把求實思維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工作方法,要求把吃透上情與吃透下情結合起來。毛澤東同志指出,按照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這是一切共產黨員所必須牢牢記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領導干部進行決策,首先要對客觀事物有正確認識,既把握上級的一般號召,克服工作的盲目性,增強工作的方向性;又從具體實際出發,克服工作中的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吃透下情的基本方法是調查研究。學習辯證唯物論,就要從時間、空間和條件出發進行調查研究,提高調查研究的科學化水平。
學習唯物辯證法,能幫助領導干部正確處理各種復雜的矛盾關系。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這一核心觀點要求用全面、聯系和發展的觀點看待事物,樹立辯證思維。辯證思維,就是在注重矛盾雙方對立的時候不能忽視二者之間的統一,在注重矛盾雙方統一的時候不能忽視二者之間的對立。辯證思維要求在工作中掌握兩種基本方法:一是抓重點帶一般。這是一切工作方法的核心。二是學會從“兩面”看問題,注重矛盾雙方的結合式發展。要看到事物具有兩面性,看到矛盾雙方并注重雙方的相互制約和協同發展。
學習實踐認識論,有利于領導干部把握事物的本質及其價值。認識論的基本觀點是: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回到實踐,是認識過程的兩大飛躍。這些觀點要求我們樹立實踐思維,既注重實踐,又注重實干、注重實效。這一思維要求掌握兩種工作方法:一是注重營造一個能干事業、干成事業、干好事業的環境和氛圍;二是注重掌握把理論變成實踐的具體方法,從利益、制度、政策、結合和問責等環節提高執行力。
學習唯物史觀,有助于領導干部把握社會歷史發展狀況。唯物史觀有兩個基本理論:一是社會結構理論,堅持生產力對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作用與合力論的有機統一;二是歷史過程理論,認為社會發展是一個有規律可循的歷史過程。學習唯物史觀要求樹立社會結構思維與過程思維。社會結構思維,就是善于從社會結構狀況出發來把握社會發展狀況。任何事物都是一種結構性存在,事物的結構狀況影響事物的發展狀況;過程思維,就是既不能完全用過去的眼光來看待今天正在做的事,也不能把今天必須做的事留給未來,還不能把未來才能完成的任務拿到今天來做,也就是不能犯落后于歷史階段或超越于歷史階段的錯誤。把社會結構思維轉化為工作方法,就要把結構思維作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
(執筆:韓慶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