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處求人,打通關節,暗箱操作,投桃報李……某些上級政府部門對專項資金的立項審批及分配發放如同橡皮筋,伸縮自如,傾斜隨意。一些長期跑專項補助的基層干部打開心扉,自述他們游走其中的得失甘苦。(6月5日《半月談》)
“跑部錢進”,你慢一步你就沒得機會了,你沒得關系沒得人,你就是有錢也跑不進部里。一度用在我們改革發展中的跑步前進,用在這里去再恰當不過。其實,“跑部錢進”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只要是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只要是省以下的基層單位,又有幾個單位沒有“跑部錢進”過呢?只不過大家都心知肚明,秘而不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你出去說嘛,你以后還想不想要項目,要資金了?在這個以GDP為重的社會,哪個不想讓自己的治下早日將GDP升到理想的目標呢?對于“部”來說,國家每年就那么多錢,給王三是給,給李四也是給,為什么不給自己喜歡的人?自己有“好感”的人?對基層來說,花小錢“跑部錢進”去掙大錢,何樂而不為?
說來說去,“跑部錢進”潛規則的根源在哪里?從“部”和基層的關系來看,根源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資源不夠豐富,滿足不了基層的需要。僧多粥少,哪個干部不想出政績?出政績就需要有項目、需要有錢,項目從哪里來?錢又從何而來?因而各路僧仙就只有各顯神通,拉關系說情誼,只要能達上關系,無所不用其極。潛規則腐敗自然而然就成為了一些“部”領導的搖錢樹。基層難啊,基層的廳級干部到國家部委去不如人家一個小科員說得上話,科員照樣可以給你臉色看。你還得受到,你有脾氣,行啊,你慢慢等吧,你也可以走,沒人會攔你。衙門深似海!
二是資源分配不公,為了政績,厚此薄彼的現象很嚴重。除了上面有交待必須按時按量給足的。其他的常規性資源,如果平均分配根本不能夠達到資源使用的最大效果,為了突出重點,就把有限的資源都往一個點上堆,堆出了示范點、堆出了示范區。也堆出了“部”領導們的政績。何樂而不為?為什么要給你?我認識你嗎?我跟你有關系嗎?我又不認識你,跟你又沒有關系,有資源我為什么要給你,等到吧,等有資源再說。懂吧?不懂?不懂回去自己考慮去,什么時候考慮清楚了,什么時候資源就來了。
三是國家資源分配過程中存在弊端,調研摸底不夠。有限的資源到底用在哪里最合適?是用在刀刃上還是用在刀背上,全部都由“部”們說了算,不調查不分析,坐等下邊的同志來孝敬,來得早來得巧還有點,來遲了或者不夠巧,你連湯都別想喝上一口。窮的地方窮死,富的地方越來越富,因為你窮,你舍不得“孩子”,你肯定就套不到“狼”了。而富的地方有的是“孩子”,何愁沒有“狼”可套?
其實,說了這么多,“跑部錢進”潛規則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就在這國家公共資源的分配中。有調查、有摸底、有針對性地進行國家資源合理分配才是杜絕或者減少“跑部錢進”潛規則的重要保證。不將公共資源合理再合理地進行分配問題,不解決掉“部”領導手中的特權為公共權利問題,“跑部錢進”的現象將永遠都不可能得到遏制和杜絕,光靠殺幾只猴或者再殺幾只雞都不能解決這些問題。更要創新考核機制,使真正為群眾為事的人即使沒有光輝的政績,也會得到重視。因為只要心中裝著群眾、時時事事想著群眾已經被上級看在了眼里,又要那么多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何用?當不需要這些“面子”、“形象”時,又何必低聲下氣地去求那些“部”老爺呢?
(責任編輯:李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