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東海四大經濟魚類中,黃魚、小黃魚、墨魚早年就因濫捕瀕臨滅絕,唯一剩下的、也是繁殖能力最強的帶魚,近兩年也遭遇同樣的噩運。這樣的現象,不僅僅出現在臺州海域。近期一直在臺州調研的全國著名漁業專家、江蘇省海洋水產研究所書記仲霞銘說,舟山、寧波、溫州……整個東海漁場都出現了相同的困境,東海已經到了無魚可捕的邊緣(4月17日《錢江晚報》)。
報道說,往年這個時候,漁民們正忙著出海打漁。但是今年,臺州漁民從3月中旬似乎就進入了伏休期,進港的船越來越多。魚捕“絕”了,當地漁民紛紛轉移目標開始撈蝦,這所謂捕蝦船,其實是電蝦,用裝著上百伏直流電的網掃蕩大海,“這么大的電流,人一碰就要電死,更何況是蝦。”專家說,捕上來的蝦大多是死的,“威力太大了,把蝦子蝦孫都給捕了,今年怎么辦?明年呢?”
應當說,國家為了保護海洋漁業資源,做到可持續發展,在將每年定出一段時間為“休漁期”之外,也規定不準用包括“電捕”這種野蠻方式來滅絕性捕撈,但從當地漁民所述的情況看,不僅用在如今的撈蝦作業上,在捕魚的時候也是在“變相使用”,“到了晚上,幾百條船都開起上百盞燈,望過去,海面就是白的,比白天還白。”溫嶺石塘鎮漁民、全省有名的漁老大戴湯斌說,魚有趨光性,一見到光,就會游來,“不管大大小小的魚,全部被捕上來了,太有毀滅性。”這樣的場景,讓戴湯斌都覺得“有些慘烈”。而造成的后果是,浙江省海洋研究所工程師為了采集一個魚類標本來到臺州。先后跟隨5條漁船,耗時11天,居然是 “顆粒無收”。
誠然,在市場經濟社會,漁民為了提高效率增加收入,不可避免的會采取某些極端方式以多捕魚為主,進而帶動起瘋狂且具有滅絕性的捕撈,使得漁業資源的繁殖和發展鏈條被人為隔斷,捕完了魚子魚孫,電絕了魚蝦后代,無異是在斷自己子孫后代的生存資源,也等于是在自尋絕路,非但如此,這種滅絕性的捕撈,并不意味著漁民無魚可捕時就可以輕松轉行另尋生路,而是極大破壞了海洋的生態環境,其直接后果和尚未預知的破壞作用可以說是無可估量。
如果說漁民只顧眼前私利的行為可以理解,但政府漁業及相關監管部門缺席或是遲到就不能讓人諒解,造成今天無魚可捕轉而又形成大規模電捕魚蝦的現狀,與當地監管部門的失職或不作為存在相當大的關系,而從媒體報道來看,我們沒有發現當地政府有任何相關部門對這一現狀表示關切或表態,或許監管部門不可能24小時跟在出海的漁船后面來監管漁民如何捕撈,但從漁民所敘述的情況看卻并非無從監管,夜間幾百條船用燈光進行“慘烈”圍捕很容易察覺,漁民用非法捕撈設備電捕魚蝦也不可能會逃脫監管的眼睛,漁民或出于對法律的無知難免盲目,但監管部門出于對國家負責和保護海洋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就不能夠缺席。
我們常說,大海是我們的故鄉。更是全人類的母親,海洋更以博大的胸懷滋養哺育著我們,豐富的漁業資源更是給祖祖輩輩漁民提供了賴以生存的保障,從當地一位漁民的話語中我們也能感受到,他的28年捕魚生涯即將宣告轉行,這也就是說,像他這樣祖祖輩輩靠捕魚為生的漁民在撈完蝦之后,將不能再依賴大海為生,魚捕完了,開始用更野蠻的方式撈蝦,蝦撈絕了,漁民還指望什么?海洋生態遭到破壞,毀了“故鄉”,讓“母親”心寒,我們都還指望什么?
(責任編輯: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