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多個地區進入防控H7N9禽流感的應急狀態,其中北京市是在無一例感染者的情況下加入應急城市行列的。一些專家認為,H7N9禽流感目前還稱不上是一場“危機”,仍是一些“孤發病例”。由于此病毒尚未發現具備人際傳播能力,查出病例的地區總體上沒有出現公眾恐慌。
這一次各地政府的反應速度以及防控疾病資源和能力的儲備,迄今都經受住了考驗。醫學界現在普遍有信心,認為H7N9不太可能重復10年前非典的大流行,那一次的教訓和磨礪對這10年間中國疾控能力建設起了重大作用。
然而我們也許需要現在就做進一步的反思:為什么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成了這些年不少“怪病”的“高發地”呢?從世界范圍看,經濟落后地區更容易爆發各種疫情,經濟發達地區第一波被卷入的情況要相對少一些。而中國的情況正相反。
中國東南沿海城市密集,農業、特別是養殖業也在各城市周邊呈集結之勢。長三角和珠三角不僅人口稠密,而且人畜接觸也很頻繁、直接,它們是中國人消費禽畜最重“活”和“鮮”的地區,也是中國人消費禽畜種類最多的地區。
人類的許多疾病都來源于禽畜,在經濟發展帶動禽畜消費激增的時候,各種病毒從禽畜身上向人類傳播的機會看來在同時增多。這需要衛生防疫體系能夠跟得上農業養殖和餐飲業的發展,而這恰恰是中國社會綜合發展的軟肋。
中國前些年一直重“增長”,那是貧窮社會對發展的基本概念。這些年我們開始同時重健康、環保、公平正義等,形成發展觀念質的升級。然而這種全面發展顯然比簡單、粗放的經濟增長要復雜得多。
經過幾次考驗,中國控制疾病大規模傳播的應急能力逐漸建立起來。對于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來說,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中國不應滿足于此,我們接下來需要大幅度降低國人感染新病毒的幾率,最終成為在病毒感染源頭上就有強大控制力的衛生安全國家。
這意味著中國東南沿海應建立起更符合現代衛生標準的人畜關系,并加快城市防疫體系向農村的延伸。中國人的衛生安全不僅是防疫部門的事情,它還應牽動疫情高發區的經濟規劃及城建設計,成為養殖行業和禽畜銷售行業、餐飲業的更嚴格標準。現場宰殺、吃活吃鮮這些飲食習慣是否安全、存在多大的隱患,需要認真研究并對群眾做廣泛科普。
從黃浦江上能漂出上萬頭死豬這一件事,我們可以窺出長三角的衛生防疫有多么大的漏洞甚至豁口。我們也應由此悟出,長三角的發達仍是初級的,真正成長為發達社會,中國東南沿海任重道遠。
必須指出,防疫是項昂貴的事業,它主要應由國家投資,也將無可避免地增加禽畜產品的成本。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價格構成中,安全成本占了很大一塊。中國農產品中增加這部分成本是大勢所趨,它應通過擠壓其他中間成本盡可能被消化。
防疫猶如國防,疫情爆發后做應急控制更像是戰爭。國防越強大就越可能避免戰爭,這就是我們需要為防疫多投入資源,以更多無聲的防御成果代替疾病爆發后悲壯勝利的道理。
讓長三角和珠三角不再是致命性新病毒的高發地,這應成為中國兩個經濟發展黃金帶的綜合發展目標之一,而且這個目標應當處在它們未來總體規劃的優先位置。▲
(責任編輯:李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