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22日在中紀委全會上強調,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1月22日新華網)
自從下半年網絡反腐興起,在一片叫好聲中,不乏有人指出,網絡反腐終究是運動式反腐,如果不能建立長效機制,反腐情勢依舊不能樂觀。新任領導班子上臺后,將腐敗問題提升到亡黨亡國的高度,總書記習近平在中紀委全會上的這番講話,釋放出反腐將制度化的信號。
反腐的關鍵在于規范權力,權力是把雙刃劍,用到好處可為民造福,若被濫用則禍國殃民,將權力關進籠子里,讓權力規范運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民眾的普遍愿望,而如何關、用什么關,卻一直是眾說紛紜,并無共識,這里不妨透過習近平的這番講話,來解讀一二。
不敢腐的懲戒機制。通常官員對于腐敗行為會有一個風險評估,所謂不敢腐,即腐敗的風險太大,也就是常說的違法成本過高,一旦有這樣的心理預期,官員通常不敢“伸手”,“伸手”的風險過高,怕被“剁手”。“裸官”之所以盛極一時,便是由于他們能夠承受預期的貪腐風險:貪夠一家人下半輩子的富裕生活資本,即便關上幾年也值了。這就要求對貪腐官員的懲戒要具有更大的震懾力。
不能腐的防范機制。官員之所以能腐敗,憑借的是手中的權力,能給要“辦事”的人找到“捷徑”。限制官員手中的權力,是反腐的關鍵。要規范政府部門各項工作流程,特別是在審批以及招投標這類易滋生腐敗的領域;規范官員升遷制度,因職位升遷導致的腐敗現象不在少數,買官賣官并不少見;限制“一把手”的權力,“一把手”權力過大,極容易形成“一言堂”,在權力催生的自我膨脹下,腐敗的概率更大。建立不能腐的防范機制,是從源頭反腐,當官員能“伸手”的地方少了,腐敗自然會隨之減少。
不易腐的保障機制。要使腐敗不易,就要讓曝光和調查容易,就必須對官員“知根知底”,各國的經驗表明,官員的財產公開制度,是目前最好的“防火墻”。一旦公開官員的財產,媒體監督的力量更大,直接從技術上降低了官員腐敗的可能性,也為官員處理貪腐所得放置了障礙。從目前網絡反腐的案例來看,許多腐敗官員都是因為奢侈品、名下房產等被曝光而下臺,由此可見,推進官員財產公開制度勢在必行。
三個機制環環相扣,嚴絲合縫,官員貪腐前,首先必然要考慮腐敗的風險和后果,敢與不敢是個問題;即便有足夠的利益驅動,或者在某種僥幸心理作用下,官員動了貪腐的念頭,也要知道自己的“斤兩”,是不是有能力“插手”;而假設最后“得手”,這些貪腐所得又該如何處置,群眾、媒體以及監督機關中,終究有幾雙雪亮的眼睛。
三個主要機制及其配套制度,形成一個牢固的“籠子”,如何將權力關進這個籠子里,考驗執政者的智慧。在制度反腐方面,我們已經在開始摸著石頭過河,這“三板斧”的威力如何,就請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