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增持股份,國外經常發生,國內比較少見,我們通常更多看到的是“大小非”(以持股是否超過上市公司總股本的5%來區分原限售股股東)減持公告。據統計,2007年以來每個月都有少則數億股多則十數億股的原限售股解禁后在市場中拋售,成為除上市公司融資外導致股市“失血”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企業融資導致股市資金流入上市公司,至少還是用于經營,如果募集資金投入項目有所產出,則會提升公司經營業績并最終回報投資者,而“大小非”的減持行為純粹是從股市套現,同時又增加了市場的自由流通籌碼,從而導致場內資金無法承接,股價只有在源源不斷的拋壓下持續下挫。
大股東的增持行為在穩定股價的同時,也給其他小股東吃了一顆“定心丸”,A股市場大股東增持行為以前比較集中地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在股權分置改革進程中,第二次是在2008年末,其共同點都是股市極度低迷、上市公司的股價被嚴重低估,大股東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從二級市場買入股票。
大股東增持是其對公司價值頗具信心的一種宣示,也表明大股東看好上市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直接結果是改變了二級市場的供求關系,尤其在市場恐慌的狀況下增持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很多股票在消息公布當天就止跌回升,表明投資者的恐慌性情緒有所緩解。
與此對應的是,上市公司高管增持的熱情也頗為高漲,有統計顯示4月27日以來兩市有60多名上市公司高管在二級市場增持公司股票。基于對上市公司經營情況的了解,上市公司高管增持似乎更能說明股價被低估的程度。
當然,大股東增持只是釋放了一個積極信號,能否對股市整體趨勢起到影響,還有待觀察。目前滬深300指數成分股整體市盈率約20倍,處于歷史較低水平,金融、汽車、煤炭、工程機械、房地產等行業市盈率在15倍或以下,應該說估值是合理偏低的,但市場兩極分化,創業板、中小板股票整體估值偏高,主板市場有些個股也是泡沫嚴重,投資者仍需要仔細選擇,棄蕪存菁。
(責任編輯:年。